首页 新闻频道 时评

习近平孕育精神之花

2019-04-16 17:10 学习大军

4月16日,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是习近平今年两会参加文艺界、社科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可见他对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习近平向来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民族脊梁和精神脉搏的塑造和传承。

文章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我们总能看到许许多多的文豪大家们用作品传播真善美、针砭假丑恶。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一个国家的发展前行,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而优秀的文艺文学作品正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有一批又一批有责任、有理想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们关注现实、思考社会,用文学艺术作品鼓舞了大众精神、推动了民族文化发展。

文章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倘若没有了灵魂,那么他便成了一具空骸,与行尸走肉并无异样。个人尚且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铸中国梦之魂任重而道远,需要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扛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通过历史的洞察力及哲学的思辨力,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用自己手中的利器创造出客观公正的文艺作品、思想巨著。需要他们自觉地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不断探索创新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挖掘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思想的高度,让更多的文艺作品、理论作品为民呼声、引领风尚,砥砺前行。

文章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三,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第四,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对于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如何开展,习近平说得很明白。首先,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才能真正源头活水,永赋生命力。其次,我们的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从人民群众中来,从生活中来,理应当“接地气”,表达人民之所想所需,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其三,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服务于人民”的本质不能改变。我们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精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文化上的支撑。坚决杜绝为了迎合低级趣味而粗制滥造,甚至出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作品。最后,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还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习近平的四点要求简洁明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我们应该读得懂,也做得到。

文章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时光飞逝,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来,便是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品,而主创者便是人民。我们深临其中,享受其中,同时更有义务让更多人知道其中。所以我们需要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勇于担当、敢于担当,以更高的专业素养创作更多具有中国标识的优秀原创作品,把中国故事用越来越多形式的文艺精品讲给世界听,以中国理论来解读伟大的实践,让更多的人能在其中感受到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感觉到中国改革巨变的来之不易,感受到信仰的强大力量,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花园中,想要春色满园、百花齐放,还需所有园丁选好苗,翻土、施肥、灌溉一样不少。如此,我们离建设文化强国又更近了一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