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谦德
林忠
前些天,邻居好奇地问这一段时间是否在家?我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说,那就太好了,没有打扰到你们一家人。
说这话是有骨头的,因为我深受这一家的折腾,他们没午休的习惯,整个中午叽叽喳喳闹个不休,等闹够了玩疯了消停了,差不多是下午上班时间,真是不胜其烦。还有,他们一家人力气超大,无论是大中午抑或深更半夜,出入时的关门声震耳欲聋,似乎跟门有深仇大恨的样子。
忍无可忍时,我也曾小心翼翼、心平气和地与邻居商量能否稍稍注意控制说话音量和关门声,邻居道歉后的一小段时间,彼此相安无事,可好景不长,过不了一个月,喧闹声依旧。
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朋友告诉我,要是此类现象发生在德国,那就好办了,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向“风纪警察”求助,而警察一定会前来处理,还尔公道,邻居也往往不会因此跟你结下“梁子”。
我们的警察才懒得理会鸡毛蒜皮的“家务事”,而受到“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等传统人情世故影响的国人来说,总不至于因邻居嬉闹而报警,那不叫人笑掉牙才怪呢!
谈起传统,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人有太多的误会与误解,比如,“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好赛金宝”等等,都是有前提的。首先,与人为邻,要时时躬身自省,是否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其次,谦恭礼让,将心比心,尊重善待对方。
“谦”字,由言加兼组成,本意是说话要兼顾到别人,推而广之,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洒扫应对应该合乎礼仪,时常照顾到他人的利益,这便是“谦德”——修己以安人。
反观当下的教育,少数家长、教师、领导在金钱物欲面前早已失了方寸,教育子女、学生、干部不再讲究道德上的优越感,不再培养“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规范了——
幼年时是家中的小霸王,唯我独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压根儿不晓得“谦恭合礼”为何物;进入学校,培养的是“善于表演、懂得配合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走向社会后,茫茫然、昏昏然,而一小撮所谓的“精英分子”币重言甘,对上司老板或许讨好献媚,对同事朋友、平民百姓完全是另外一副嘴脸。
记得大学时有个睡上铺的室友,他的夜生活多彩多姿,一般不到深夜不归的那种。睡觉前爬上床然后开始脱鞋,先是脱左脚的,“扑通”一声,下铺的同学受点惊吓,跟着右脚的鞋落地,底下的同学完全被吵醒。同学抱怨说,你能不能脱了鞋上床。
又到子夜,那个上铺的同学上床后,把第一只鞋抛下时突然想起同学的警告,便悄悄下床脱了右脚的鞋。次日,他问下铺的室友昨晚是否被吵到?下铺的回答,我一夜未睡,等待第二声鞋响。
邻里之间的纠纷、不文明行为、家庭暴力等等社会乱象,法律规章是可以干涉约束处罚的,但从执行效果来看,很不理想,而且随着官司的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仇恨越结越深,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也就是这个道理。古人说,谦受益,满招损。因此,解决之道是回归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灵魂的构建,教育孩子从小到大做好人格键全的谦谦君子,行为举止需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而不是为所欲为、不知进退的小人。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