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时评

宁德网评:老年人还要谦虚吗?

2020-03-20 19:55 来源:宁德网

姜之兰

“子入太庙,每事问”这句话出自《论语·八佾》。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圣人。当他任鲁国的司寇时,作为太庙助祭,进入太庙,不以自己是礼的专家自居,虚心向大家请教,把每件事都问得清清楚楚。

据史料记载,夫子做大司寇时,年过半百,在那个时代已然是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了,可依然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真令人心生感佩。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然后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现象却司空见惯,套用一句歌词,想说尊你爱你不容易。

举两个身边的例子——

十几年前,我负责一家地市报副刊版面,一天,电话铃声响起,对方说:“你是传真机吗?”虽然彼此不太熟,但我听出那人的声音,他是某局的一名负责人,也写诗,我们发过他老人家的诗篇。

于是我笑答,对不起,我不是传真机,是某编辑。那人顿了一会,冷嘲热讽地继续说道:“你也配跟我玩文字游戏,我要传真诗作。”

另一件事就发生在当下。近年来,陆陆续续有住户搬出小区,同时迁进一些陌生人,其中大多是进城的老乡。在下家住在低层楼,最近午睡时经常被人吵醒,因为是爬格子的,加班加点是常态,所以午休对我来说弥足珍贵,每当睡梦中被惊醒时,异常烦闷。

前几日午饭后刚躺下不久就听到喧闹声,推窗望去,原来是两个七八十岁的老妇在楼下闲聊侃大山,中气十足,声如洪钟。妻子告诉我,她们是随子女进城照顾孙儿的,平时在农村没有午休的习惯,也不晓得城里人的作息时间,便旁若无人了。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从前的老人地位就这么高,在家是宝,在社会是晚辈的榜样。记得几十年前在城里读书,周末放假,徒步回到老家,一条叫“三望岭”的陡坡是必经之路,每当遇到挑夫时,我们这些个学生仔正想及时避让时,年老的挑夫早已远远地拄仗相让——那种发自内心的谦恭,如金子般熠熠生辉。

已故的祖母也生活在农村,与邻为善,从未跟左邻右舍红过脸。她常以方言中的警句教导后辈:“上厝教媳妇,下厝媳妇乖”,意思是乖巧伶俐之人是不用耳提面命的,不明白的东西,像夫子那样多问多学,加上平日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晓得洒扫应对,人情世故,临大事便不至于手忙脚乱、失去体面。

“公共场合是大家的,不是你们家的客厅。”两位年老的新邻居不懂得这个道理,并非她们的过错,恰恰说明现代人远离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陶冶,久矣!试想上述那名官员原本他有教化义务的,却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上行下效,难怪普通老百姓在急功近利、浮躁喧嚣的城市化进程中更加无所适从了。

因此,对于“老年人到底要不要保持谦恭礼让的品德?”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十分肯定地回答,谦虚等品德的修养,需要一辈子努力践行;活到老,学到老。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