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这篇文章,你好好收藏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为你细说这部“法典”。我们一起来看看都说了什么吧。
民法典为了谁?文章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段话中,“法治”“人民”是关键词。这就是民法典颁布的目的和意义。民法典什么都“管”,而且什么都“管得细”“管到底”,从出生到坟墓,生活的点点滴滴,柴米油盐,事无巨细。它为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而来,它为满足人民诉求而诞生,它知你我冷暖,它维护你我一切合法权益。习近平曾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民法典正是为了践行这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而来。
民法典从哪里来?文章指出:“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民法典并非一日所成。每一部法律的诞生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诸心血,潜心研究,作为中国法律先河之作,民法典更是如此。民法典具有中国特色,它吸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它具有实践特色,因为它经过了数十年的实践和检验;它具有时代特色,因为它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为人民群众送来无限福利。民法典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它保障我们生命财产安全,守护着我们的幸福生活。
如何用好民法典?文章指出:“要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要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要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既是花了力气,下了功夫,才有了这来之不易的民法典,就必须使其行之有效、落地有声。首先要宣传普及。要让所有相关国家机关及个人明白,民法典是为人民而存在,是用来维护人民利益的;还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学习并且用好民法典。其次,执法司法是关键。执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多方面推动民法典实行,真正使其福泽人民。最后,民法典的诞生是一个新的开始,它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一步,但中国人民的未来,还需要更多的“法典”,所以我们还必须继续探索,不停创新,为更加美好的生活和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嘿,物业这么差,我能不能不交物业费了?”“居住权是什么呀?”“我的Q币被偷了,有人管吗?”放心吧,你的所有“鸡毛蒜皮”、衣食冷暖,民法典一一会给你解答。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