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以俭素为美”是真美
杜晓月
二叔退休后在一家公司当门卫,一天,保安处长与二叔起了争执。处长说,按规定晚上五点半必须开夜灯,可现在已经六点多了,为什么不开灯?二叔解释道,眼下是夏季,七点钟天才黑,不必早早开灯浪费电力,等天黑了再开不迟。
处长见门卫不给面子,严厉地斥责,如果不开灯,厂里失窃,你这个小小的门卫能负起责任吗?
老总听到他们的争辩,笑着说,你们两位对企业尽忠,这很好。可还得要实事求是,二叔凭经验开灯,没有违规,还为厂里节约不少开支,应积极提倡才是。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据说到了第二天,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老总表扬二叔是用实际行动诠释“把钱用在刀刃上”这一号召,并当场奖励5000元,而二叔却把奖金捐给了厂里的困难户,笑称,这也是在践行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精打细算,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成语还有“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等。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认为,一个人不管你有多么富有,不管你多么有钱,永远不能忘掉的是要保持节俭的习惯,这是做人的德行和本分。司马光训戒儿子司马康中的一段话发人深思:“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曾几何时,国人一度大吃大喝,尤其是公款胡吃海喝之风愈演愈烈,“喝坏了党风吃坏了胃”,好在中央及时出台“八项规定”,遏制了这种歪风邪气。近些年,随着“绿色生活方式”渐成风尚,在餐馆用餐毕,把吃不了的食品“打包”已成常态,但现实中的餐桌上,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依然存在,这与“以俭素为美”的道德修为完全背道而驰。
从宇宙的运行法则来看,天盖之下,地载之上,有着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放眼古今中外,能秉承“俭以养德”等风尚,基本上都“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石油大王”、亿万富翁洛克菲勒经常与油罐打交道。一次,他发现工人用锡焊封油罐时,一般都加40滴焊锡。他认为还有节约的空间,建议工人在焊缝时加38滴焊锡,可结果并不理想。经过反复实验,发现加39滴焊锡就能把油罐封住。于是,在焊缝时改原来的40滴为39滴。
通过这件事情的启发,洛克菲勒又认为装石油的木桶上的铁箍没有必要那么厚,完全可以节约些原材料。因此,他又派人进行了实验,想少用几英寸铁箍,看木桶的坚固性会不会降低。结果,在这一项目上洛克菲勒又有了发现,再一次降低了生产成本。
看了这个故事,您一定觉得洛克菲勒太过于“抠门”,可这样的“抠门”,既节省了开支,增加了收入,又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可谓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冲击,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更加艰巨、挑战更加严峻。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落实政策时应竭力倡导“以俭素为美”, 精打细算,把不必要的开支降下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财政的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