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宠子不孝,宠鸡爬灶
兰姜子
闽剧《咬奶头》讲的是一个少年犯在临刑前,请求母亲让他再吸一口奶,母亲应允了。哪知儿子却狠狠地将母亲的奶头咬下。儿子张着血口埋怨母亲:“我小时候偷了邻居家的鸡鸭时,你不仅不责怪还夸奖我,都是你从小纵容我当小偷,使我落得今天的可悲下场,我恨你,因此才咬掉你的奶头。”
我老家闽东有句俚语“宠子不孝,宠鸡爬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前在农村,家禽是不可以惯了,你对它凶一点,它不敢造次,躲你远远的,如果宠它,连灶台也上,搞得全家鸡犬不宁。
您看现在人养狗,平日不好好管教,都跑到床上摇尾邀宠,主人说:你给我下来!它才懒得理你,因为它知道主人的底线。狗都会探你的底线,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因此,教育孩子一定要非常有原则,不然会被孩子给你摸得一清二楚。所以,鸡狗不能宠,人更不能宠,一宠就不孝。
新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仝卓事件,又不幸应了“宠子不孝” 的古训。据相关媒体报道,6月12日,山西省教育厅发布仝卓以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问题的调查处理通报显示,仝卓2013年参加高考的各科成绩无效,随后中央戏剧学院撤销仝卓2018年取得的毕业证书(仝卓因不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标准,当年未获学位证书)。
受其“连累”的还有一众官员和教师等,其继父仝天峰受到留党察看一年、政务撤职处分。而这干人当年为了给仝卓伪造身份,胆大包天,无所不用其极:仝卓想转学籍就转学籍,想转学就转学,想获得虚假应届生学籍就能获得,乃至想入党就能入党……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估计仝卓继父及其帮凶一定悔恨交加,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宠儿如杀儿啊!然而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曾有过后悔药。
近日,读书消夏,偶然看到了十八世纪英国作家陶玛斯·戴的小说《桑福德与墨顿的故事》。
墨顿是英国西部的巨富,有一独儿叫陶美,因其母溺爱不明,又不让他读书,致使陶美养成了骄奢狂放的恶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有一回险些被开水烫死,简直一无是处。
桑福德是墨顿的邻居,一位诚实厚道的农人,他也有一独子哈利。哈利与陶美的年龄不相上下,但他体魄健壮且富有同情心,乡村牧师巴娄先生对他钟爱有加,教以读写。一个偶然的机缘使这两位性格身世完成不同的孩子聚到一块。
夏日,贪玩的陶美拉上女仆到乡间采花捕蝶,忽然一条巨蛇缠住陶美,张口欲噬,两人惊恐万状。恰巧哈利路过,勇敢地救了陶美。墨顿夫妇感激之余,痛心陶美失管顽劣,请求将陶美送到哈利身边同读书共生活,一切费用由墨顿家承担。
接下来的日子,陶美在耕读上洋相百出,同时也饱尝了活着的磨难,可在哈利和巴娄先生的精心教导之下,最终脱胎换骨。当其父接他回家时,陶美哭道:“我过去累及父母,实在不配享有那样的爱。”接着对哈利说:“我不会和你离别太久的,我如有寸进皆是由于你的榜样。你教导了我,做一个有用的人比富有或华丽好得多,做一个好人要比伟大的人好得多。”
据说,这部作品因其道德教育的力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流传了十分广泛,以至于当时许多家长教育子女时都说:“读你们的《桑福德与墨顿》去。”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要使儿女孝,父母莫溺爱。东西方的文学作品《咬奶头》与《桑福德与墨顿的故事》,在教子成才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