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简约适度方时尚
杜青青
习总书记历来提倡节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指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读罢,感触良多。
前些天,笔者注意到,小区门口的一个垃圾箱旁有十几双鞋子胡乱地丢在那儿,长长短短,花花绿绿。有破损的、也有半成新的,而八九成新的多达五六双,看着怪可惜的。
笔者年过半百,时至今日,依旧穿着弟弟和朋友赠送的旧裤子和鞋子。我们这辈人生活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家境不好,母亲精打细算,给哥哥买的衣服都是大一号的,等到哥哥长高了,便变着花样改造旧衣服依次让弟妹们穿。
上大学时,母亲给我买了双皮鞋,这是我的第一双皮鞋,格外爱惜,陪我度过四年大学时光,补了六七次,直到毕业前夕才将伤痕累累的旧鞋扔进崭新的垃圾桶中。
司马光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周易》否卦的象辞说,“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与禄”,意思是具备节俭美德的人,是可以避开灾祸的,不可追求过分的荣禄。古时候的君子良臣身处高位,也不敢有丝毫的奢侈浪费,正如《汉书·景十三王传赞》所说的那样: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是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对粮食的敬畏与珍惜,诸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格言警句见诸书籍经典。然而触目惊心的现实是,我国一年仅餐饮食物就会浪费蛋白质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1年所需蛋白质;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1年所需脂肪;如果把这些食物节约下来,可以养活3亿人左右。
“俭”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或许跟我国的自然环境有关,中国地大而物不博。譬如,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真正肥沃的土地不多,人口却不老少,因此,我们的祖先秉承着唯有节俭方可长久安定的生活理念。
国外的情况大不一样,柏拉图在“共和国”中列举的“四大美德”,俭不在其中,后来罗马天主教会补列“三大美德”,亦无“俭”之身影。后起之秀的美国更是只提勤劳,不倡节俭。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鼓吹尽情享乐,贷款消费,结果背负着沉重的债务,甚至连子孙后代的财富也提前透支了,这在老一辈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告别贫困,走向富强。一部分暴发富受西方消费思潮的冲击,挥金如土,过着帝王般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另一部分并不富裕的也盲目跟“洋风”、赶时髦,把孩子“贫家富养”,让孩子穿名牌,高消费,上“贵族”学校,结果事与愿违,血汗钱惯出了败家子,“望子成龙”变成了“宠子成虫”。
据权威部门预计,受新冠疫情和全球性蝗灾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今年全世界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不仅在当下,而且今后都没有任何浪费的理由。
法不孤起,牵一发而动全局。在万物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之下,我们不但要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倡导“光盘行动”,而且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必须适度节俭、文明健康。古人说,大道至简,简约朴美,才是永恒不变的时尚。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