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再说“躺平”不得
屈晓平
年前,在下参加一场评审会,主办方要求在手机上开具“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缴纳个人所得税后才支付评审费,而在之前,评委费都是现金发放。
这可为难我们这一群五六十岁的老评委。回来后,请教单位的年轻财务,得到的回答出奇地一致:真不好意思,我们也不会啊。
我只好让当财务处长的老同学帮忙,两下半便搞定了。同时,她还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你单位的会计出纳肯定会操作,他们不愿意是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装聋作哑‘躺平’,这种风气像流行病一样,正在职场蔓延开来。”
老同学接着透露更大的“躺平秘密”,少数机关单位,尤其是福利好的部门,或多或少存在吃空饷。这些人是有来头的,他们不用正常上下班照常领取工资,享受单位福利,更是甚者长期在编不在岗,待遇样样少不了。
深入了解后发现,“躺平”的公职人员有以下几类:
上述吃空饷的,属于第一类。这种人要么“上头有人”,要么“烂臭不惊”(闽东方言,意即“无底线摆烂”),顶头上司拿他们没办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二类,曾经的骨干、积极分子,由于种种原因,多年得不到应有的晋升晋级机会,偏偏阅历尚浅、能力不足、品德较差的身边人却连连高升,故而心灰意冷,得过且过。
第三类,能力一般,但不思长进,吊儿郞当,可家庭富裕,根本不在乎工资福利,上班无非为了拥有“公职人员”的头衔而已。
第四类,品行低下,可脾气大得很,给人的印象是“话难听、脸难看、事不办”,这种人像老鼠屎一样为数不多,可足以损害一个单位的形象。
古代没有“躺平”这个词,但我国的古圣先贤早已为后辈子孙提前开出了“治躺平懒散”药方,《易经·系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古人的言语和行动以天地自然为根本准则,天(自然)的运行规律刚强劲健、永不停息,人类效仿上天“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是天经地义的。否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违背自然规律,祈祷也不管用)。
许多成功人士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作人生“座右铭”,相信绝大多数的国人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可谁真正了解其奥义,又有多少人愿意把它当成行动指南,终身践行?如果有,“躺平”就不可能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或许有人会问:“孔子不是最懂《易经》吗?为什么他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夫子不是明明告诉人们,一个地方、一个部门风气不好、道德败坏的时候,要‘躺平’,明哲保身,装疯卖傻吗?”
呜呼!我们误读圣贤久矣!
孔子他老人家此话的本义是,当一个国家、城邦政治清明、蒸蒸日上时,每个人都应尽情发挥聪明才干,为国为民奉献力量。一旦社会风气不好、走下坡时,哪怕不得志,甚至背负骂名,亦不必计较荣辱得失,反倒要大智若愚,“虎狼丛中也立身”,拯救家国于危难之中。
当然,公职人员也是人,有血肉之躯、七情六欲,压力山大、身心透支时劳逸结合,合情合理。可“食君之䘵,忠君之事”,没理由无原则地“躺平摆烂”,更不能“不劳而获、吃肉骂娘”啊?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的话流行了几千年,一定有他的道理。倘若真要“躺平”,也要有正当合理的躺平资本,千万不可以连站都没站稳,便想“躺”下去。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