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漫谈“入乡随俗”
陈杜娟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各地的风土人情不一样,古人访亲探友、外出游历时十分注意尊重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风俗习惯,以免违规犯错或闹笑话。
好多年前,笔者一行10多人前往首都北京参加光明日报社举办的新闻采写培训班。下火车站时,一位同事嘴里含着一口痰,却苦于找不到痰盂之类的东西解决掉。后来,实在忍不住了,便偷偷地吐进地铁的轨道里。
此举,应验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箴言。彼时,一个佩带红色袖章、自称火车站管理员的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伸出手严肃地说:“随地吐痰,罚款5元。”
“5块钱,可是一个人一天的伙食费啊!”百般辩解无效后,无可奈何地交了罚款。
打那之后,这位同事不随地吐痰了。
现实生活中,少数人“入了乡”却没有融入知晓当地的公序良俗,积习不改,我家楼下的邻居便是一例。这家子有两个五六岁的女孩,自从乡下搬进城里后,大中午、深更半夜,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相互追逐嬉闹,动作之大就像野马蹿进火坑中,而且吵闹时间持续数小时。
我多次让办公室主任劝说其家长,教育孩子不要过分闹腾,影响左邻右舍,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效果。每每熟睡中被吵醒,只好自嘲:“习惯差异,慢慢磨合吧。”
几天前,在下应邀前往一家五星级酒店观看一台演出。在会场整洁干净的过道上,我看见三四个穿着时尚奢华的中年人,谈笑风声地从豪华轿车下来后,“咳,噗”,其中一人很随意地朝过道上吐了一口浓痰。
朋友看出我的不屑,轻声地说:“别上心,大老板,有钱,不过‘土豪’而已。”
绿净不可唾。我经常听导游介绍,许多观光客到风景名胜游玩时,从前随处小便、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毛病改了不少,暂时做到了“入乡随俗”,一旦回到原籍,又打回原形——“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啊。
想来上述大老板一定周游过名山大川乃至世界各地,可眼下,在“我”的地盘,爱怎么着就怎么着。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句恭维对方的话:“你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太过于谦虚。”
《易经》告诉我们,谦之德行是没有止境的,谦有两个层次,下卦是山(艮谦),上卦是地(坤谦)。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做到艮谦已经十分了不起了,极少有人达到坤谦这个境界。故而,寻常之辈,在谦德面前,只能尽量做得更好些,哪有资格奢谈“过于谦虚”。
孔夫子到了70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到了坤谦之境,行住坐卧,爱怎么着就怎么着,都是无咎的,不会违反常规常理。圣人之德行,绝非大款土豪之流不合理、不合情,甚至不合法的“为所欲为”可比肩。
如此,“入乡随俗”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且互为因果。在家知书达理,洒扫、应对、进退自如,出外自然能够遵行目的地的乡规民约、法律法规,而非像“鬼子进村”那样,胡做非为。此其一。其二是,古语说,行万里路,交万千友。游学交友,取长补短,本身就是开茅塞、除鄙见,提升自我修养的最好方法。
孔子他老人家“入太庙,每事问”,周恩来总理出访所到之处便受到那个国家(地区)人民的欢迎爱戴,就是最好的“入乡随境”范例,值得我辈永远镜鉴。人是习惯的动物,好习惯是教出来的,坏习惯也同样可以通过教育,变粗为雅、转迷为悟、弃恶从善。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