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荣誉,别给错对象
很多年前,某党报发表一篇《缘何劳模多带“长”》的评论,在读者中引发广泛共鸣。党报的舆论监督影响力大,据说,不少机关单位和企事业部门此后一段时期在开展评优评先时,不敢明目张胆地将荣誉滥施“长官”。
评优评先的作用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工作。可一些地方开展这项活动时,本末倒置,把荣誉称号颁给了不该给的人,既起不到表彰优秀、敦促后进的作用,反而人为制造矛盾,破坏内部团结。
笔者粗略归纳一下,荣誉给错对象的情形大致有三:首先,一些带“长”之人好大喜功,不知谦德,举凡好处都要占为己有,而上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顺水人情;其次,单位主要负责人甘当老好人,不问员工有德没德,是好是坏,也不看干部职工的投票结果,乱撒胡椒面,优秀轮流当;其三是少数投机分子为了获取荣誉称号、拿到优秀名额不择手段,或拉票或贿赂有司,达成所愿。
当下,“荣誉随便给,优秀轮流当”的情况较为普遍。表面看来,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欢喜。事实上,此举偏袒纵容了后进者,自然“得罪”了勤奋敬业之人,今后谁还愿意奋勇争先、无私奉献。
同理,那些把奖励统统纳入私囊的各色“长官”,若按老子管理的四个层次来分,只能是最后一等的“侮之”。何谓“侮之”?干部员工都可以轻辱如此自私无德的领导者。上行下效,听任这种不良风气滋长,还奢谈什么上下同心、团结奋进、争创一流、谱写新篇呢?
不知廉耻的“带‘长’劳模”、享受特殊津贴者和靠下三滥手段获取荣誉头衔的,笔者推荐《人民日报》多年前刊发的文章《享受岂能是头衔?》。此文是一面镜子,可以明得失、知进退,互联网上可免费查阅。
文中指出,“这个‘津贴’施行于20多年前。那时知识分子待遇一般,生活拮据,于是为一部分精英人才发津贴,有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之意,后延续下来。不想这倒使一些人用来做了终身夸耀的资本”;
“津贴是什么?就是生活补助。正常情况下,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很少要人补助,如果真拿了别人或政府给的补助也会心怀忐忑,低调处事,加倍工作。现在反过来了,把‘津贴’挂在嘴边,印之名片,显于报章,足见其浅”;
“居里夫人是唯一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她从不拿这个奖说事,还把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踢着玩”。
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教导学生如何善待荣誉的故事让我永生铭记。在怀念恩师的文章中,通文达礼、荣冠加身的学生深情回忆恩师教诲:人生追求,宁求缺,不求全;宁取不足,不取有余。今后单位再给荣誉,要学会主动退让。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不要追求一时的万紫千红,慧不如痴,速不如钝,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辛勤耕耘下去,才能成就格局。
师兄雷君从警近40载,被誉为“儒警”,工作不到两年就荣立三等功。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后,谢绝表彰奖励、荣誉称号,执意让给表现出色的一线干警。有一回,我在师兄退休前供职的公安机关参加“警风警纪评议会”,提起雷君,从领导到基层民警纷纷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金秀雅
编辑:刘宁芬
审核:蓝青 吴明顺
责任编辑:刘宁芬
(原标题:宁德时评:荣誉,别给错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