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评:杂说“慎终追远”
又到清明,在这祭祀缅怀祖先的日子,“慎终追远”常挂在国人的嘴边,问其真实义,多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慎终追远”最早出自《论语·学而》,原文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
以杨伯峻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注释为“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之所以如此解读,在下揣测与古汉语对“老死曰终”的释义有关。
中国古代,祭祀代表孝道,是件十分重大的事情,它甚至与关乎国家安危的军事相提并论,与孔子同时代又同为山东老乡的左丘明在《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一书这样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由此可知,把“慎终追远”定义为孝敬已故父母、不忘列祖列宗,顺理成章。曾经有大学者认为,“祖宗崇拜”和“良心教”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倘若人人都孝敬长辈、诚意正心,民德自然归厚矣。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慎终追远”进行另辟蹊径的解读,亦自圆其说,南怀瑾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南师认为,“终”就是结果,“远”是远因,“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佛学经典名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所揭示的也是这个道理。该佛偈的大意是,如果想知道前世的因缘,看今生的遭遇和境况就知道了;如果想知道来世的结果,看今生的行为就知道了。
人类是健忘的动物,“好了伤疤忘了疼”。杜牧警告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慎终而追远”无疑是最好的提醒。
相传,介子推割肉救主,度过危机的晋文公回国执政论功行赏时,介子推功不言禄,携母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求友心切,放火焚山,介子推抱树而死,死前曾留下血衣、血诗,以生命的代价告诫挚交君主“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环视历朝历代,真正做到“清明复清明”者,又有几何?
我们经常看到贪官在电视镜头中声泪俱下地忏悔:“早知道会有今天身败名裂的下场,真不应该忘记初心与宗旨,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想想看,每一个作奸犯科的不可能不知道“伸手必被捉”“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连三岁小孩都晓得的常识,但成年人,尤其是为官之人反倒忘了“追其远因”,而且绝大多数像赌徒一般抱着侥幸的心理,赌一把试试看,久而久之把锦绣前程、身家性命赌了进去。
古圣先贤最重视防患未然,比如我们常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口头禅。《易经》坤卦初六爻的爻辞“履霜,坚冰至”;乾卦九三爻的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同样告诫后人:“为人处世,不但要慎始慎终,而且要慎始终”“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一半,千万别等到出了乱子才悔不当初”。
再来,众生或许觉得一个人爱财好色、占有欲强是贪婪,在下以为,盲目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科学技术,也是贪。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寻常的享受已经满足不了某些人快速膨胀的欲望,必须拥有更加刺激的、技术含量高的替代品。恰恰中国老祖宗早就晓得这其中的道理,他们认为,科学技术要在道德的约束下有序发展。
譬如,诸葛亮是木牛流马的发明者,也是毁灭者,因为他明白,先进的工具倘若掌握在有道德修养的人手里,自然会很好地驾驭使用;一旦落入坏人手中,便成了祸害人类的利器,后果是灾难性的,所以,有先见之明的孔明毅然决然地抛弃亲手发明的高科技。
急功近利的现代人完全把老祖宗“慎终追远”的教诲抛到九霄云外,将完美星球折腾得伤痕累累、面目全非。地震、海啸、洪水、火山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和饥荒、战争、瘟疫、宗教文化冲突等人为灾难让人类战战兢兢、无所适从。
据了解,全球核武库总当量足以令地球生态崩溃。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但愿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要给自己埋下太多灭亡的祸根。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姜炎农
编辑:刘宁芬
审核:蓝青 梁辉约
责任编辑:刘宁芬
(原标题:宁德时评:杂说“慎终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