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深圳市福田区率先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70名AI数智员工,满足240个政务场景的智能化需求。据官方数据,AI数智员工上线后效率跃升,精准度也有所突破,其工作还能实现全链条覆盖,构建“需求-训练-场景应用-迭代”闭环体系,关于“机器替代人类”的争论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在技术狂飙突进的当下,我们更需要清醒认知,AI既不是洪水猛兽,也非万能灵药,唯有在人类智慧的主导下,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文明进步的阶梯。
技术淘汰的不是人类,而是固化的劳动形态。AI技术的渗透正在不断重构职场生态。在政务服务领域,重复性、标准化的流程性工作被算法接管,看似是岗位数量的缩减,实则孕育着更深层的价值转移。当AI承担起材料核验、数据比对等机械劳动,人类得以从繁琐事务中抽身,转向更需要创造力和判断力的决策环节。这种转变不是职业版图的萎缩,而是劳动价值的升维——从“执行者”到“设计者”,从“操作工”到“指挥官”的质变。
当AI消化了标准化工作的“存量”,人们反而获得释放创新潜能的“增量空间”。历史的经验早已昭示:蒸汽机取代了搬运工,却催生了工程师群体;计算机淘汰了算盘,却创造了程序员职业。此次AI引发的岗位震荡,不过是人类文明螺旋上升的又一级阶梯。
机器的精确需要人性的温度来校准。AI能瞬间调取三千页政策文件,却读不懂访民眼中闪烁的焦虑;AI可精准计算补偿标准,却算不透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情感羁绊。这暴露出智能技术无法理解人性的本质局限,精于计算,却短于共情,擅长执行规则,却拙于价值判断。当城市治理触及伦理抉择、利益平衡、情感抚慰等深层领域时,人类特有的同理心、道德感和创造力,始终是不可替代的文明基石。
这种不可替代性源于人类独有的能力:在认知维度,人类具有突破既定框架的想象力,能在混沌中开辟新径;在情感维度,人类拥有跨越文化隔阂的共情力,能实现真正的精神共鸣;在伦理维度,人类葆有超越功利计算的价值理性,能守护文明的底线。
技术进化的归宿是以人为本。在AI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警惕AI幻觉。这需要在三个层面提供保障,在认知层面,必须警惕技术万能论的陷阱,始终将AI定位为“增强智能”而非“替代智能”;在制度层面,要建立技术应用的伦理护栏,防止算法决策侵蚀人的主体性;在能力层面,需培育人机协同的新型素养,使人类始终掌握驾驭技术的话语权。
当技术卸下“替代人类”的沉重包袱,回归工具本质时,人类终将在人机协同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解放——从重复劳动中解脱出双手,不让人类适应机器,而让机器适配人类文明进程,必将托起更璀璨的文明之花。
主办:宁德市委网信办
来源:网信宁德 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叶小雨
编辑:邱祖辉
审核:刘宁芬 吴明顺
(原标题:宁德时评|AI公务员批量上岗:AI能否取代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