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代表委员关心群众切身利益
就医疗、养老、食品安全、垃圾处理等问题建言献策
宁德网消息(记者 孙丽晶) 盘点每年的两会热点,总离不开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等民生话题。“民生”是代表委员们心之所系,也是他们建言献策的重点领域。在今年的两会上,我们随处可见民生的细节,感受到民生的重量。
关键词:医疗
点睛之语:加快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促使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及时享有优质医疗服务保障,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开出了“药方”,要加快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促使医疗资源合理利用,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15年,宁德市在福鼎市、蕉城区分别筛选部分病种开展县、乡两级卫生医疗机构分级诊疗试点。
“从现有工作进展来看,宁德市分级诊疗目前还仅处于探索试点阶段,距离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到三级医院’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市政协委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幸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无法较好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同时,城乡之间医疗资源分布悬殊明显及传统诊疗观念影响,导致患者稍有小病都投向大医院就诊。此外,全市没有建立统一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各级医疗机构医疗信息无法共享及通过系统实现双向转诊操作,成为制约分级诊疗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
陈幸建议,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试行城乡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将三级与二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有机整合,统一管理运作,从而有效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同时,在全市范围统一建设区域分级诊疗、影像、病理远程会诊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同级医疗机构同类检查检验结果在规定有效时限内,原则上予以互认,以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此外,他还建议,建立试点社区卫生服务契约制度,通过社区医生(乡村医生)与居民签订健康管理和服务合同,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治疗的一体化服务。
关键词:养老
点睛之语:推动中心医院与养老机构深度融合,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养老问题将不再只是个人及家庭问题。市政协委员、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蔡晓烽分析认为,在宁德市,现阶段的养老和医疗资源的分离是引发养老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老人一旦患病,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
为此,蔡晓烽建议,推动中心医院与养老机构的深度融合,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医养结合”新模式统筹了医疗与养老、医保与养老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但可以实现部分医疗机构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而且使医院具备了养老院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社会化养老的成本,使老年人能够得到更专业、人性化的服务。
她建议,可对老年参保患者试行医养专护管理,将全市“医养结合”专护病房设在二级或三级医院,将试点医院已有的老年病科、老年护理中心改为医养专护病房。面对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及融资困难问题,在现有各级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建议设法拓宽发展民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
面对养老服务组织和机构明显不足,发展不均衡;养老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等问题,市人大代表、柘荣县政协副主席朱丹建议,可将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要强化商品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并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对已建成的居住区,要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场所。
关键词:食品
点睛之语:建设县级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社会安全稳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一直以来,农村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薄弱环节。
市人大代表、柘荣县政协副主席朱丹认为,目前,县级涉及食品检验检测的部门包括市场监管管理、卫生、农业等部门,但县级食品安全监管普遍存在着检测力量支撑空白的突出问题。
他建议,市级相关部门加强协作,综合考虑市场监督管理、卫生、农业等部门的场所条件、资金配套等因素,支持县级政府指定牵头单位整合县级检测资源,整合部门的配套资金、技术力量等检测资源,建设县级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将县内从事食品检验检测有关的人员、设备等资源从现有机构中剥离分配给新的食品检验中心,发挥整体功能。
关键词:垃圾处理
点睛之语:通过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形式减少垃圾量,探索新的处理模式
“宁德市山海辉映,生态美好,甚至拥有世界级的旅游景区,吸引了诸多海内外游客。但是,常常听到观光的游客抱怨:‘宁德的山水很美,就是垃圾破坏了美感,十分遗憾。’”对于这样的遗憾,市人大代表、柘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巧玲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思想认识不能从垃圾处理上升到垃圾管理和垃圾治理,重视末端垃圾处理处置,轻视垃圾全过程管理;管理体制不健全;处理模式粗放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张巧玲建议,明确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起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落实到位的管理体系。通过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形式减少垃圾量,积极探索新的处理模式。做好源头垃圾分类和后期处置的有效衔接,针对不同的垃圾实施不同的垃圾处理办法,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产业链,鼓励企业引进和研发环保再生技术,同时鼓励更多人员从事资源回收产业,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