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宁德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眸之二

精准发力 追梦小康

2016-01-20 10:24 来源:宁德网 叶陈芬

宁德网消息(记者 叶陈芬)30年前,宁德曾被喻为中国“黄金海岸”的断裂带,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为了摆脱贫困面貌,彻底甩掉落后“帽子”,长期以来,在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宁德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果,全市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现行标准的贫困低收入人口14.5万人,其中现行国定贫困线以下11.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1%下降到3.27%;预计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万元,增幅连续5年位居福建全省前列。宁德扶贫开发的经验被总结为扶贫攻坚的“宁德模式”,成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典范。

扶贫接力 久久为功

宁德从1988年就率先开展干部“四下基层”,派出“扶贫工作队”,推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20多年来,历届宁德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制度,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拓展形成“四下基层、四解四促”的一线扶贫机制。近年来,在市委书记廖小军、市长隋军等市领导的带领下,每月“无会周”期间,全市都有1.6万名干部深入基层开展驻村“三昼夜”,与群众一起走山头、下田头、拿锄头、啃馒头,同吃同住同劳动。

2014年,福鼎市店下镇三佛塔村被定为市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廖小军亲自挂点帮扶,每季度都带领有关部门人员深入该村调研,送观念、送点子、送项目、送资金,先后投入400多万元,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还发挥临近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的辐射带动效应,新引进恒润农业、康禾农业,并规划建设了黑木耳栽培、苗木培植基地、茶叶加工厂等五大产业基地,带动全村260多户农户流转土地680亩,完成农民就地转产就业229户350人。通过两年的挂钩扶贫,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927元增长至13000元,村财从“零”收入增长至20万元。

三佛塔村村民钟思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对记者说:“流转了5亩土地,每亩年租金550元;和老伴到西红柿种植基地做工,每个月平均能拿2500元左右;闲余时间自己还种了茶叶和水果……”

霞浦东山是个畲族村,全村世居半山腰间,村民长期居住在没水、没电、没路、没窗的茅草屋中。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程深入东山村调研,并特别指示:“要集中力量解决茅草屋问题”。

18年过去了,我们来到这个粉墙青瓦、绿树红花、清溪钢栏、壁画歌台的新东山,处处洋溢着春意。村干部介绍,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带动下,全村利用靠海优势发展紫菜养殖和加工,每亩收入是过去在山上的三四倍。主村除了集中安置容纳了自家的5个自然村外,还包括更为偏远的二坑、三坪两个畲村,人口达到413户、1500多人,是过去的3倍。可还是有一小部分因病、因灾、因没劳力,仍然贫困的群众,一共22户。

“这22户是经过村民代表大会两次投票,再由我们村干部逐一入户调查确定的。”村民主任陈李寿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22户村民“拖也要拖出贫困的泥潭”。

几经周折,22户村民决定养牛,可怎么养?原本就是或病或残,把牛交到谁手上,谁也不放心。村干部又查资料并四处请教,终于想出了新点子:从22户中找几个最有能力的当主管,替大伙统一负责放养;每户掏一些钱给他们付工资,最后分红大家一起算。

创新模式 扶智造血

造福工程,是宁德率先在全省实施的扶贫创新模式。1994年以来,造福工程的内容在不断拓展,效应也在不断提升,20多年来,全市造福工程累计搬迁33万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得益于造福工程优惠政策,古老的蕉城区九都镇九仙畲族村焕发了活力。10米高的仿古村寨门楼高耸壮观,村道遍植花草,民居一律是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而28年前,这个畲族小村遭遇泥石流,31人遇难。如今,家家户户电视、冰箱一应俱全。村民钟郑英说,她自己种植一些茶叶和水果,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

1997年,闽东连家船民的生活也迎来了新时代。“忆昔日居住连家船满江漂泊,想今朝上岸住新房倍感党恩。”这是镌刻在溪邳村新建成村委大楼外的一副对联,深情地道出了连家船民的心声。

这一年,宁德市拉开了大规模连家船民搬迁上岸的序幕。随后,帮助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又被列入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仅1998年至1999年,宁德沿海各地就集中解决了4273户近2万人上岸定居的问题,基本结束了当地连家船民漂泊海上的历史。2013年,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最后一批船民上岸定居。“十二五”期间,宁德市2.5万连家船民已全部实现上岸定居梦。

“连家船民乔迁新居、上岸定居的鞭炮声一年比一年响得热烈。”已连选连任40余年村党总支书记的刘向禄说,溪邳村利用造福工程资助款吹沙填滩造地100多亩,并逐步新建了渔民新村和5个连家船民安置点,新建房屋有328幢,连家船民住进了自己的新房子,有了安定舒适的家,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3万元。

福建省好思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德市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联合会会长谢思惠,是宁德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所创办的是一家以茶叶生姜、水晶梨种植,茶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办了“青年红”“燎原红”“惠和春”等6个品牌,其中“青年红”品牌是2011年全国“两会”用茶。目前,该企业在全国发展了28个经销商,遍布15个省份,给60多个店铺供货,年销售红茶20余吨。

近日,谢思惠告诉记者,公司已和京东达成合作,将以茶叶为试点,开设网上直营店。如果成功的话,将公司其他产品甚至是其他创业大学生的产品纳入销售网络,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各地去。

赤溪村建立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园,设立5个大学生创业点,第一个返乡大学生杜赢创办村里首家茶叶加工厂,就地收购村里的茶叶,去年创收40多万元。

知识是通往小康彼岸的大船。据统计,全市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从2013年634人增至2015年1510人,创业项目从516个增至1161个,带动就业人数从1657人增至11012人,涉及行业从最初的传统农林渔业扩大到电子商务、建筑装饰、旅游开发、动漫制作等20多个行业。而这些骄人的业绩,与市委市政府创新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密不可分。

精准扶贫 共奔小康

摆脱贫困,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形成能够切实带动群众增产增收的产业。

“对从山区搬入的村民,由主村养殖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传授养殖技术。”霞浦县东山村党支部书记钟祖钦介绍,同时村里还依托农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大力推广紫菜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和紫菜加工业,目前全村养殖紫菜2000多亩,紫菜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紫菜1000多吨,产值4000多万元。

广泛种植茶叶是贫困户脱贫的又一利器。太姥山镇太姥洋村村民陈青童之前是村里的低收入户,几年前他和天湖茶叶公司合作,种植福鼎大白毫,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5亩地一年收入7至8万元,农闲时夫妻俩还到公司打工,一个月共有六七千元收入,每年家庭收入十几万元。“以前只能种些水稻,仅够家人的口粮,现在有了企业的帮扶,生活有了质的提高。”陈青童说。

从“要致富先修路”到“奔小康上高速”,宁德交通事业“十二五”期间也得到飞速发展。全市农村公路从1998年1700公里增加至2014年9500公里,9县“县县通高速”,124个乡镇、2135个建制村全部完成公路路面硬化;2500多个地处偏远、水电难至、地质灾害频发自然村的33万群众走出大山,搬至靠近省道国道的新村。

与此同时,宁德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14.5万(省定贫困线)扶贫对象、6个重点县和450个贫困村,提出到2020年,山区和沿海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省定贫困线下人口全部脱贫。“2014—2017年和2018—2020年两个时间段,我们决定每年将再新增地方财力的1%—2%和2%—3%,点对点地精准投入到扶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认真总结和推广‘宁德经验’,持续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和‘九到户’工作方法,一定要完成350万闽东人民脱贫致富这个梦寐以求的夙愿。”市委、市政府领导话语铿锵。

 

责任编辑:吴圣锦

关键词

船民 扶贫 茶叶 宁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