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内生动力 发展硕果累累
设施完备的蕉城第二实验学校。 郑霄 摄
蕉城区漳湾镇卫计人员运用“海云工程”先进设备为群众开展健康体检。颜凑 摄
第四届宁德市一县一歌暨企业有歌声、班班有歌声文艺汇演。徐烽 摄
宁德网消息(见习记者 赵巧红)
核心提示: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五年来,我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经过5年的努力,我市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医疗卫生服务再上新台阶,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推进……一项项利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春华秋实。全市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齐绘社会事业发展蓝图。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
全面实现“双高普九”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海云工程”覆盖农村大部分人口,全市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迈上新台阶;全市累计投入10亿多元用于文化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推进……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人口素质全面提高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向好发展,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实现。
5年来,我市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系列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硬措施”绘就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美丽蓝图。
蕉城区金涵中心小学曾是一所相对薄弱的民族学校,周边群众不乐意将孩子送到该学校就读。2015年,通过参与“大手牵小手”帮扶薄弱学校五年行动计划,金涵小学升格为宁德师院附小畲乡校区后,许多家长争着将孩子送到这里就读,使得金涵中心小学成为蕉城区炙手可热的“明星校”。
2014年下半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大手牵小手”帮扶薄弱学校建设工作,构建了区域、县域、校际之间的对口帮扶体系。每个县的名校都要帮扶一所至多所的薄弱校,在学校建设、学校管理、师资培养、教学教研进行精准帮扶,共同推动校际的教育均衡。
宽敞明亮的新校舍、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设施完备的操场……如今,农家子弟也能在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在操场上尽情奔跑、嬉戏,尽情享受着幼儿优质教育资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五年来,全市共新建公办幼儿园68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4所,增设农村小学附属幼儿班600个,总投入5.23亿元,新增学位22500个;实施农村薄弱校改造项目88个,建设面积11.2万平方米,总投入9562万元;全市累计投入4.35亿元用于教育装备建设,实验室、功能室和图书室配备基本达到省颁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中心校以上学校普通教室100%配备多媒体设备,435个农村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蕉城区虎贝镇梅鹤村村民林华斌因患高血压,隔三差五便到村卫生所检查身体状况。“从前,村卫生所没有设备,做个心电图都要坐车到市医院,费时又费力。现在家门口就能检查,太方便了!”提起“海云工程”,林华斌不禁竖起大拇指。
2011年8月,我市创新性引进中国科学院全民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项目,为基层医疗所配备了数字化便携式多功能检查设备,给农村群众带来了全新的医疗服务体验。现今,村里的医生通过“海终端”设备,可以为村民提供血氧饱和度、心率、尿常规、血糖等14项检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进行常规检查,实现“小病不出村”。
目前,“海云工程”已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符合条件的村卫生所全覆盖,共计覆盖点1034个,涉及的村卫生所已形成并有效管理电子健康档案115.59万份,累计为55.85万人进行了124.55万次各类医学检查。
为有效解决山区县级医院医疗水平低、服务群众能力弱、发展滞后等问题,我市组建成立了宁德市医院医疗集团、闽东医院医疗集团,全面加强集团内部人才、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合作共享。宁德市医联体和医疗集团模式改革以来,通过强化医疗卫生帮扶、大力整合医疗资源、探索医疗体制改革创新等措施,扎实有效地提升了县级医院医疗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县级公立医院发展速度得以提升,病人“回流”逐年增加。截至2016年5月,共有7所县级公立医院和1所市级专科医院陆续纳入集团管理。
为百姓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让百姓从优质的医疗服务中受益。近年来,我市还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综合运用医疗、医保、医药、价格等手段,引导病人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就诊,防止无序就诊、过度医疗,并做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医疗联合,完善城乡对口支援模式。全市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迈上了新台阶,切实方便了百姓,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认可。
文化成果共建共享 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2016年8月31日晚,以畲族文化为题材的大型原创舞剧《山哈魂》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美不胜收的畲族舞蹈、极富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畲族传统文化元素次递呈现,将畲家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让首都观众享受了一场独具特色的视听盛宴。
《山哈魂》以“畲族歌王”钟学吉传奇般人生故事为主线,历时两年多创作而成,集中展现“夫妻情”“师生义”“同胞血”以及“民族魂”等主题,歌颂了忠勇、团结和不屈不挠的畲族精神,是迄今我国首部以畲族为题材的原创舞剧。
创作为了人民,创作依靠人民。5年来,我市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影片《爱在廊桥》获评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舞剧《海歌山魂凤凰情》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荣获创作金奖;群舞《凤朝日月》获第三届福建舞蹈“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暨中国舞蹈“荷花奖”福建选拔赛创作金奖;柘荣剪纸作品分别荣获第十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百花奖”和“艺博会”金奖。
文化为民,文化更要惠民。5年来,我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纷纷深入基层、走进农村,广泛开展公益演出下基层、文化艺术扶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活动,将一道道“文化大餐”送到百姓身边;成立农村艺术扶贫志愿者协会、宁德市畲族童声合唱团,组建宁德市文艺志愿者服务团,新增艺术扶贫学校30所;在全省率先实施“魅力闽东”文化惠民工程,并入选文化部2013年“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 “一县市一歌、班班有歌声、企业有歌声”品牌效应逐步打响,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挖掘内涵,拓宽外延,发展文化产业。五年来,全市文化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推动市畲族歌舞团主动对接开拓市场,打造《祥瑞畲乡》屏南白水洋旅游演艺项目;大力扶持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扶持、指导宁德市龙腾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制作动漫作品《临水夫人陈靖姑》《寿宁知县冯梦龙》,《临水夫人陈靖姑》获推参评文化部2014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省级非遗项目“黄家蒸笼制作技艺”通过建立生产合作社、专业公司,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年产值近亿元。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