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南孔裔第一村——福鼎西昆村为拍摄题材纪录片《孔子的村庄》获摩纳哥电影节4项大奖
福鼎籍导演讲述当代农民追求和梦想
村里至今保留着一座古朴的孔氏家庙。
纪录片《孔子的村庄》剧照。
福鼎籍导演黄建东。
宁德网消息(记者 林珺) 12月2日,第14届摩纳哥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以江南孔裔第一村——福鼎市西昆村为拍摄题材的《孔子的村庄》,获得本届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这是中国纪录片首次问鼎该奖项。同时,该片导演黄建东摘得“最佳导演”,联合制片人兼英文翻译王聪聪获“最佳制片人”,该片还被授予电影节的主题大奖——“天使和平”奖。
12月5日,记者电话采访了黄建东。据悉,黄建东出生于福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此前,由他担任编剧和导演的《浮村》《他的佛》《南洋往事》《捉乌眉》《情感圣诞》《青春重伤》等,屡获国内外纪录片大奖。他告诉记者,《孔子的村庄》于2014年元旦开机,历时三年拍摄制作完成,讲述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带领老百姓寻梦、追梦并渴望梦想成真的故事,其本质还是聚焦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农”问题。
“对很多创作者来说,家乡往往是能给自身带来地气及补充氧气和血液的地方,我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向我生命的起点表达我的怀想和敬意。经过几番前期的调研,西昆进入了我的视野。”对于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黄建东说。在中国,农村题材的纪录片从来不缺精品佳作,如何突破是个难题。记录西昆,孔子自然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过就黄建东个人而言,那些经过数代人口口相传后,带有浓烈集体创作成分并因此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更关注的是当下,是西昆正在经历的现实,是西昆人为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就这样,《孔子的村庄》借助一个颇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以及传统人际关系特色的村庄,呈现一个正在行进中的“中国梦”,成为了一份难得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乡村社会影像记忆,受到摩纳哥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的高度关注,被选定为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于11月28日在蒙特卡洛城艺术剧院举行了世界首映。同一天,被誉为亚洲“艾美奖”的第三届“亚洲彩虹奖”颁奖礼在澳门举行,《孔子的村庄》又获得了最佳纪录片摄影奖提名。
摩纳哥国际电影节是欧洲知名电影节之一,自2003年举办以来,以其全新的视角和风格著称,成为唯一以和平、爱与非暴力主题为一体的国际性影展。本届摩纳哥国际电影节共有来自中国、意大利、英国、日本、法国、黎巴嫩、美国、南非、墨西哥等国家的16部影片入围,分为纪录片、故事片和戏剧片三大类。
■新闻链接
西昆——江南孔裔第一村
位于福鼎市西部30公里处,隶属管阳镇的西昆村,是江南最大的孔子后裔聚集地,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据《西昆孔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孔子第64代孙孔尚荣、孔尚志兄弟,为躲避战乱,从山东辗转迁居福鼎西昆。“北有山东曲阜,南有福建西昆”,这里由此成了孔子后裔在江南最大聚居地,现今全村有孔姓后裔860多人。静谧的村落至今有保存完好的孔氏家庙、孔姓历代墓葬,无声无息透露着他们和孔子之间的血脉相连。
村里至今保留着一座古朴的孔氏家庙,建于清顺治甲午年(1653年),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穿斗式,硬山顶,占地面积877平方米,建筑面积706平方米,由大门、戏台、祠厅组成,祠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雕刻精细。跨进大门,仰首可见一块乾隆钦赐的“至圣裔”金字牌匾。堂内戏台曾演过无数民间戏曲,每每上演戏曲宗祠内都是爆满的景象。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