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民间演艺及特色民俗
宁德网消息(尹行 综合整理)
蕉城“二月二”灯会及“霍童线狮”
蕉城霍童镇“二月二”灯会,是霍童百姓为纪念先贤黄鞠而举行的一场民间盛会,至今有千年历史。
霍童线狮,又称抽狮,当地人称之为“打狮”,是霍童当地一种独特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乔装动物的杂技节目。2006年该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屏南“四平戏”
屏南四平戏历经5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剧目和声腔音乐,以及形式古朴的表演艺术,保存了独特而古老的剧种个性和风貌。其许多剧目片断或折子,都是历经世代艺人打磨的精品,观众百看不厌。
周宁“鱼葬礼俗”
周宁浦源村的“鱼葬礼俗”,有800多年的历史。浦源村人世代恪守古老的村规民约,不仅不食溪中鲤鱼,还将其奉为“神鱼”。“鱼葬礼俗”中,老者在“鱼塚”前,上香、三拜九叩。最后将盘中鲤鱼置于鱼塚,完成人对神鱼的感念之情。
寿宁“北路戏”
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平板戏。北路戏是清初以来北方梆子、乱弹腔南传后再传至闽东的地方戏剧种。2006年6月,北路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我国地方戏中稀有的剧种之一。
福安“畲族歌会”
畲歌同《诗经》的创作艺术极为相似。每逢岁时节令,畲家男女一般都会盘歌助兴,可谓“俗不离歌”。福安主要传统歌节或专门歌会有:正月十五元霄歌节、“二月二”会亲节歌会、“三月三”歌会等。
古田“陈靖姑祭典仪式舞蹈”
女神陈靖姑祭典仪式舞蹈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光辉为古田临水宫道长,是祭祀舞蹈的总师傅。祭祀舞蹈主要是靠家族传承,所有舞蹈动作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传承,没有模仿、参照任何的其他民间舞蹈动作。服装、道具、音乐均具鲜明地方特色。
福鼎 “提线木偶”
闽浙边提线木偶形成于南宋时期,木偶戏在福鼎流传的历史不少于600年。清末民初,闽浙边地区几乎村村都有木偶戏班。其中的福鼎姚氏京剧提线木偶风格独特,开创了木偶戏演连本戏的先河。
柘荣马仙文化节“接仙”
柘荣马仙信俗文化系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是柘荣十三境每年一度的“接仙”民俗文化活动。该活动规模盛大,由接仙、献祭、游境、醮仪、送仙五大部分组成,期间穿插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是闽浙边界最隆重的马仙信俗活动之一。
霞浦“妈祖走水”
霞浦沿海村民信仰妈祖历史悠久,每年神节时,人们在海上举行民俗活动“妈祖走水”,扶妈祖神像正襟危坐轿上,选精壮数十人抬到海滨,一边吆喝一边迅跑,亦称之为“阿婆走水”。以此祈求平安与丰收。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