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发挥人才政策的导向作用
中共寿宁县委书记 汤孔忠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出台“1+5”人才计划政策文件,着眼于“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提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为做好全市人才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给山区县人才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用好用活人才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立足产业优势,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一个领军人才,有时能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甚至培育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几年,我们立足工业新材料等产业优势,不断拓宽引才引智的新途径,依托三祥新材,先后引进了胡天喜、高鸿魁、程诗忠等高级工程师和博士后,培育叶旦旺等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创新团队领军人才,自主研发的电熔氧化锆纯度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氧化锆产品质量最好、产量最大的生产企业。寿宁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寿宁的决定》等文件,大力实施“百企”升级计划和“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工程,着力加快三祥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电商孵化器等引才聚才平台建设,鼓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引智方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对接,努力为推动寿宁加快发展绿色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立足资源优势,注重培养脱贫致富人才。寿宁县贫困人口多,打赢脱贫攻坚战,除了政策、项目、资金之外,关键在发挥资源优势,培育一批优势特色扶贫产业人才。我们立足硒锌双元素、生态优良等资源优势,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生态硒锌产业开发建设,回引在外创业企业家、大学生,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开发硒锌大米、锌葡萄、锌橙等农产品,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初步打响“下乡的味道”品牌,成功打造“中国硒锌绿谷”。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省派科技服务团和省市下派挂职(驻村蹲点)资源优势,全面拓展农业全产业链促扶贫模式,以“互联网+”思维布局扶贫产业项目,将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转化为本土人才,培养成致富带富的“电小二”“领头羊”,实现80%以上贫困户有增收产业项目、80%以上脱贫户能靠产业项目增收。
立足传统优势,深入挖掘乡土实用人才。传统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才,也难在人才。要坚决摒弃以往过度围着“学历”“资历”“头衔”打转的思想,统筹乡土人才与外来人才、本土培养和对外引进的关系,不断优化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培育壮大生产能手、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实用人才队伍。要以传统技艺传承人队伍建设作为突破口,以廊桥、乌金陶艺篆刻、北路戏等传统文化工艺人才培养为重点,创新传承模式,培养一批具备创新富民本领的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而带动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培育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催生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立足政策优势,千方百计留住优秀人才。为人才发展提供资金、项目、平台支持,是“硬工程”;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社会环境,同样是“硬任务”。我们要坚持党管人才,突出“改革为先、创新为要、人才为重”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5”人才计划政策,通过建立完善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人才和党政领导挂钩联系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不断增强寿宁县集聚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借鉴发达地区好的做法和经验,按照统分结合、分级负责原则,建立“1个统管部门+N个分管部门”“1个人才+N个帮带”相融合的综合服务模式,设立“服务基层人才绿色窗口”,畅通人才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就学、卫生医疗、交通出行等方面渠道,努力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