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平安常驻百姓心间——我市全力打造“平安宁德”建设升级版(3)
创新社会管理
精耕平安“试验田”
基层,既是社会治理改革的“发源地”,也是检验创新成效的“试验田”。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法综治部门在传承传统经验、立足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抓典型培育、促品牌提升”活动,提升打造了一批扎根闽东土壤、体现综治特色、引领改革方向、适应转型需求的工作典型和特色品牌,使我市社会治理工作向着更高水平大步迈进。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如何更加畅通渠道倾听人民心声,了解人民需求?放下架子、主动上门,变“上访”为“下访”,霞浦走出了一条信访新路子。
近年来,霞浦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深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完善领导定期接访、干部集中下访、群众点名约访的信访工作机制,开展“千名干部访万户、四下基层促和谐”活动,组织广大干部主动“下基层、接地气、解民忧、化民怨”。通过集中走访、集中化解、集中整治、集中宣传四个“集中”,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和民生诉求,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在山城柘荣,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舞台设在街头巷尾,观众都是附近村民。摆上几张小板凳,节目即刻就上演。“双簧、快板、三句半”一个个节目,讲的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摆上“小板凳”宣讲平安建设“大道理”,该模式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平安宣传方式。
曾经,柘荣县在农村平安宣传方面,存在村居分散、场地有限、不易集中等问题。近年来,该县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因地制宜建立了“小板凳”宣讲队。
“小板凳”宣讲队由先进模范、乡村干部、退休党员、文化协管员、大学生村官及身边群众等组成。这些平民化的“小板凳”宣讲员走进社区村居、田间地头等“微型”场所,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围绕综治平安建设等主题,将防火、防盗、防诈骗、防自然灾害等平安建设知识,运用评书快板、说唱歌谣、独角戏等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
这一“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的宣传方式,有效实现了平安知识入耳、入脑、入心,打通了平安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连续5年10次群众安全感率居全市各乡镇(街道)前10名,平安知晓率和执法工作满意率持续名列全市前茅。这是近年来寿宁县清源乡在“平安三率”考核中交出的颇为亮眼的答卷。
“平安建设是综治和稳定工作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乡里进一步延伸平安创建领域,拓宽平安创建内涵,提升平安创建档次。通过激发群众参与平安创建活动积极性,促进综治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清源乡党委副书记王枝松介绍,为充分发挥综治责任制导向作用,该乡将平安“三率”纳入综治责任查究范畴,设立半年初评、年度总评工作制度,对开展平安工作不力的挂(包)村干部进行约谈,对工作不到位的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实现前端预告、中端调处、末端处置。同时,该乡还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力量,推进乡镇综治中心和村综治工作站建设,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精细化、动态化服务管理。
平安建设不能仅靠党委、政府发力,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平安共建全民共享氛围才能愈加浓厚。秉承坚持“大联动”理念,该乡积极构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联姻”工作机制,发挥人民调解组织这一排除纠纷的“缓冲岛”作用。
韦奶宋是居住在清源乡的一名退休干部。由于数十年都在基层工作,且为人公道,老韦在当地颇具威望,群众有啥纠纷常常会找到老韦帮助协调。老韦“和事佬”的名声渐渐传开了。2014年,乡领导找到老韦,希望他能继续发挥余热,专职调解群众纠纷工作。在该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老韦法律诊所”正式成立。
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起起矛盾尖锐的纠纷在老韦的调解下最终化为“握手言和”。仅去年7月以来,“老韦法律诊所”参与调解矛盾纠纷23起,成功调解23起,调解成功率百分百。
据了解,除了“老韦法律诊所”外,该乡还在八斗洋社区成立了“和事佬工作室”,在阳尾村组建了集“义务消防、治安巡逻、抢险救灾、矛盾调处”多功能为一体的群防群治队伍,极大促进了该乡的安定稳定。
平安是福,稳定是金。对于全市广大政法综治工作者而言,平安不仅是一句豪言壮语的口号,更是用实际行动来构筑的郑重承诺。
新时期,新挑战,新作为。我市将继续以创新思维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打造“平安宁德” 升级版,为“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中心任务的顺利实现保驾护航!
(本版图片由市委政法委提供)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