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江:颇具叙事魅力的小说怪才
宁德籍著名作家接受宁德晚报专访
李师江回宁德举办新书签售会。
李师江(右一)与贾平凹(左一)等著名作家同台领奖。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宁德网消息(记者 虎妍)没架子、说话随和、待人礼貌,这是采访中,李师江留给记者深刻印象。采访当天,李师江刚从外地回来,他将采访地点选在朋友的小茶馆,并叫上了宁德文学界朋友,想趁着机会叙叙旧。
“一回到宁德就写不成东西了,琐碎的事太多,脑子乱,我回来就是想好好休息。”虽然在北京学习工作将近二十年,但浓浓的家乡口音还是让朋友们觉得格外亲切;虽然被文学评论界称为“继王朔之后最具有叙事魅力的小说怪才”,也获得过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可茶桌上的他,却让人觉察不到一丝名人架子。
中学时成绩优异被保送北师大
李师江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宁德蕉城的滨海村庄增坂村,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读书道路上算是顺风顺水,尤其在高考压力巨大的中学时代,名列前茅。
“他那时成绩很好,全校前十,同学们都觉得他以后一定会有出息,但没想到会出这么大名。”在同学潘俊松记忆里,二十几年前在宁德一中读书时的李师江性格随和、学习成绩好、人缘不错,很受老师们器重。
“其实我那时喜欢美术,一度想学美术当画家,可班主任说学美术是成绩不好迫不得已的行为,高考前夕,学校给了我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保送生资格,我就这样上了大学。”在李师江心里,班主任卓挺提的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北京和文学从此成了他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加入诗群从此有了创作理想
上大学后,李师江开始诗歌和小说创作,在文学社刊物里发表诗歌。
虽然情感上,李师江无比希望能够留在北京继续接受文化氛围熏陶,但考虑到实际情况,1997年大学毕业时,他还是选择回福建找工作。
“我原本是想进福建电视台当一名记者,可实习结束后,他们没要我。后来,我在福建省毕业生交流会上,联系了福建省文联编辑,并报了名,后来就回福州到省文联上班了。”可这份看上去体面的工作,在李师江纠结矛盾了整整两年后,他辞了。
“因为是文学杂志,每天几乎与外界没什么接触,缺少文化交流让我很烦恼,我觉得这样工作下去很快就跟社会脱节了。”辞去工作后的李师江再次拎着行李来到北京,找到大学时因诗歌结缘的朋友,一边上班一边坚持写作。
到北京后,与沈浩波、尹丽川等诗歌同好认识,加入了“下半身”诗歌群体。
“我们那一代人生活环境比较压抑,这让我们内心极度渴望解放,所以我们的诗真实、直接、具体、无遮拦,比较排斥概念、抒情,注重身体的感受,以及感官对世界的第一直觉。”李师江说,由于诗派写作大胆,在当时遭到很多争论,但也因为加入诗群,他逐渐爱上了文学创作,爱上了北京浓厚的文学氛围。
那段时间,李师江先后有《比爱情更假》《肉》等四部作品在台湾出版,吸引了不少台湾读者的同时,影视剧公司也找到了他,请求合作。
读完《白夜行》后想放弃写作
“可是生活稍微过得安逸点,我心中就开始不安生了。”2002年左右,创作的欲望再一次说服李师江重新动笔,这一次他写了《逍遥游》。这本书2005年成功出版,获得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新人奖,也让李师江在文学界名声大噪。
自发的纯文学写作,在一个阶段后往往会陷入瓶颈。在写完《福寿春》《中文系》等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后,有段时间,李师江甚至想放弃写作。因不知道自己进步空间在哪里,又觉得文学期刊好多文学作品自己无法接受,那种情怀之上文字乏味的作品,并非自己方向。
有次,无意中看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白夜行》,对于类型小说,他产生了兴趣。
“能让我看哭的小说很少,《白夜行》让我哭得最厉害。它让我觉得我这辈子肯定写不出这样作品,既然写不出这么优秀的作品,那还不如去干别的。”
看了《白夜行》的震动,既让李师江自己感觉绝望,又生出一种新的写作希望。此后,他找到一个新的写作方向:把类型小说的技术放在纯文学里,写出悬疑不断、妙趣横生的作品,又能把纯文学中贴近人性与社会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正是他心目中的小说:首先必须好看,富于娱乐性,其实震撼人心,富于艺术性。
这些年他创作的一系列社会悬疑小说《六个凶手》等,不自觉中有《白夜行》的味道在里面。而以闽东神怪为背景的小说《爷爷的鬼》等,就借鉴日本灵异小说的手法。这两部小说目前都在转化成电影过程中。《六个凶手》明年春天开拍。
“我手头的长篇小说写完后,会写一系列以闽东海岛、滩涂、三都澳为背景的系列悬疑小说,把这块山海相交的地域作为一个写作资源。”
十年磨一剑,新作品即将面世
“现在我写的这部长篇小说,已经构思了六七年。最早是听了一个霞浦海滨村庄的一个案件,酝酿了好久,今年才开始动笔,写的是宁德滩涂渔村的命运史诗,时间跨度比较大,书中人物也比较多。”李师江坦言自己对这部新作品很有信心,“作品好不好不在于文学界的人怎么评价,而在于时间能不能够将它留下。有经典性的作品,经过时间的打磨越显示出其可读性,这是写作的艺术价值所在。”李师江介绍,目前,这部作品已经写了十五万字,明年上半年争取写完。
李师江给自己倾注多年心血的这部作品起名《黄金海岸》。他说写完后,自己会审慎处理出版事宜。这是他写作多年的一个成果,或者说会是他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里没有绝对的黑白脸,好人和坏人没有清晰的区分,我觉得它会是一部既好看又有文学价值的书。”李师江带着自信的语气说道。
男主人公与自己绰号同名
“有一次我在外地遇到一个姓‘操’的,由于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姓,我感到好奇,就把它用在了一部作品上。”李师江说,在他出版的很多作品里,书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一个原型。
比如在李师江目前最有名的小说《中文系》和《中文系二》中的男主人公“李师师”其实是他高中时的绰号。
李师师本来是北宋时著名才女,高中时,同学们看李师江才华横溢,经常有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又因两人名字就差一个字,就打趣叫他“李师师”。
李师江曾经说,《中文系》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对报刊、杂志社等文化单位的描写,大多数来源于自己大学毕业前三年的工作经历。因此,很多读者都认为《中文系》是一部带有自传体的小说,而他们不知道,男主人公“李师师”竟然曾经就是李师江的绰号。
写作最难的不是下笔而是构思
“中国的所有艺术,绘画、音乐、表演等都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成功,可唯独文学创作没有系统的教学环境,不管是小学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家都是自己琢磨的。”在李师江看来,写作是需要学习方法的,只要掌握了技巧,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中国大多数作家讲究形而上,认为情怀最重要。可我喜欢形而下,认为作品的内容大于情怀。”李师江认为塑造人物,不但要塑造他的思想,也要丰富他的背景故事,从而让读者不自主地关心人物的命运。
为了学会写作方法,李师江认真研究经典影视剧的结构,以及著名文学作品的写作章法,在即将完成的《黄金海岸》中打破了之前创作的局限,将好看的故事和深刻内涵相结合。
“其实写作最难的不是下笔,而是构思。有时候一个情节,构思了五六个版本,最后取其最满意的一个。”李师江说,现在写作时他会在外地找个地方“闭关”,然后关掉手机,一心一意投入到写作中几个月。
“可能是我已经上了年纪,现在写小说的环境比较苛刻,必须没有外界打扰。”李师江解释道。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