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2017——晒晒宁德市“深改”成绩单(3)

2017-12-28 09:06 来源:宁德网 赵巧红

改革故事

民间河长保河清

冬至这天,天寒地冻。周宁县李墩镇际头村“民间河长”陈贻贡早早来到际头溪,开始了一天的巡逻。同宁德市1733名村级河道专管员一样,担任“河长”呵护“水长清”,是这位63岁老党员肩负的一项使命。

陈贻贡是土生土长的际头村人,从小是在际头溪里“泡”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条“母亲河”却杂草丛生、堆满垃圾。陈贻贡说,去年,村里开始对河道进行整治,先后投入170多万元用于清淤扩道、拆除违建、植树绿化和雨污分流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河水重新变得清澈。

清淤不易,护河更难,时不时还有村民偷偷往河道倾倒垃圾。今年3月初,际头村聘请了陈贻贡和另一位热心环保人士,担任“民间河长”。“河长”每天准时上班,对村庄河道进行巡视,清理河道垃圾,并向村民宣传治水和环境保护理念。

全市性的变化始于今年3月3日,《宁德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宁德市“河长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四大任务。截至11月底,全市各级河长、河道专管员共计巡河206553人次,发现问题3927个,解决问题3875个。

社保体系惠民生

12月18日,家住福安市穆阳镇东旭社区的缪大爷,一早前往家附近的银行,取出了今年9月至11月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348元。“我们农村户口的也能像单位职工一样领取养老金,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67岁的缪大爷笑呵呵地说。

如今,在宁德像缪大爷这样满60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已达46.5万人。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宁德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按照“一户不少、一人不丢、一项不差”的原则,开展入户调查登记核对,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基础数据库;推进工伤康复试点、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直接结算等工作;不断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稳步提高企业职工社保缴费基数,强化基金征缴。率先出台社会保障精准扶贫新政策,对全市国定、省定标准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特困供养人员、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等缴费困难群体,由政府为其全额代缴最低标准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所需资金由各县(市、区)财政承担。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分别参保41.9万人、35.76万人、37.3万人、28.9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27万人,综合参保率97.46%、保费续缴率92.99%。

分级诊疗暖人心

12月20日,在蕉城区霍童镇中心卫生院,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该院双向转诊专家诊室内,医生正在通过双向转诊上级医院专家预约平台,给病人林大伯开转诊单。

现年56岁的林大伯,患有高血压,过去每年都得定期到市医院检查诊疗。“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挂上专家号,不用再起早贪黑去上级医院排队了。”在该预约平台前,林大伯对分级诊疗赞不绝口。

同样得益于分级诊疗机制,福安市上白石镇糖尿病患者林阿姨顺利上转至闽东医院继续治疗。在此之前,当地卫生院已为她进行基础性治疗,但病症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缓解。此次转诊填单、接送、入院……一系列手续均由县乡两级卫生机构对接完成,且新农合报销起付线参照农村标准执行,给予林阿姨从未有过的便利。

危急病症能及时得治,分级诊疗衔接顺畅,这样的变化源于宁德市不断深化医改、优化资源配置。2016年以来,宁德市以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分级诊疗运行机制、医疗联合体建设、基层能力建设、基层签约服务、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十六个方面为抓手,以医保支付、药品目录、财政经费、激励机制等为保障,着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文化大餐润民心

12月15日,又逢周五,市艺术馆内人头攒动,台上演员翩翩起舞,台下观众笑语欢声。在宁德市“百姓免费剧场,文化惠民平台”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2012年3月起,宁德市启动以“魅力闽东”为主题的文化惠民工程,每周五晚惠民演出在市艺术馆准时开场。如今,它已被市民所熟知,成为宣传闽东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五年来,文化惠民平台好戏不断。依托闽东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百姓量身定做各式文化大餐,畲族歌舞、寿宁北路戏、屏南四平戏等闽东“文化瑰宝”接连上演,让寻常百姓尽享免费视听盛宴。截至目前,市本级已累计演出240多场,带动县(市、区)演出1000多场,受众达50多万人次,走出了一条“党政搭台、各界参与、社团唱戏、百姓受益”的公益文化发展之路。

在“周末免费百姓剧场”的带动下,福安“社区群星秀”、福鼎“文化惠民微演艺”、周宁“舞动山城”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如燎原之火,在闽东大地蓬勃展开。

名人调解促和谐

12月10日,记者来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周宁县李墩镇黄埔村,感受到民主法治建设在这里蔚然成风。“这些年来,黄埔村能持续巩固‘无邪教、无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无黄赌毒、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五无’法治示范村头衔,‘名人调解团’功不可没。”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林龙全说。

“名人调解团”成员主要由黄埔村威望高的宗族长辈、退休老干部及成功企业家等“草根名人”组成。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依托宗族观念、民俗文化等,借“草根名人”的“名人效应”来化解村民间的矛盾纠纷,做到既化解矛盾又不伤和气。

不久前,黄埔村村民林某打算在自家房屋水沟内埋设管道,但村民李某认为埋设管道会造成其房屋积水,双方为此出现争执。“名人调解团”成员经过现场察看后,指导林某重新埋设管道,同时要求其承诺,如因管道堵塞引发李某家中积水,要主动挖掉所有管道,确保房屋安全,促使矛盾顺利解决。“在调解团的协调下,村民间的纠纷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村里的气氛和谐多了。”林龙全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德市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2523个,人民调解员8000多名,织就了一张市、县、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四级联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近三年时间,全市共排查调处各类纠纷46832件,调解成功46605件,调解成功率为99.52%。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宁德市 改革 文化 河道 诊疗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