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议政录:打出“组合拳” 补齐教育发展短板
宁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民生热点,就教育、养老问题建言献策
宁德网消息(宁德晚报记者 孙丽晶)今年“两会”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养老等民生话题依然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通过政府购买、工程包等形式吸引社会投资,不断增加教育有效供给;大力支持各级老年大学建设,加快老年远程教育建设……代表、委员就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补齐养老事业短板纷纷建言献策。
关键词:补齐教育短板
点睛之语: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不仅在于对教育硬件美好需求的满足,还在于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全市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据了解,2017年全市已启动的41个教育补短板项目中,16个项目已竣工,其余的25个项目在建,已完成投资8.7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3%。
教育补短板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市政协委员钟永发也关注到,当前宁德市实施教育领域补短板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土地供给不足和资金筹措困难,教师队伍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加之“二孩”政策出台后,产假教师增多,造成实际在岗教师人数减少,同时,教学质量也有待加快赶超。
“市委、市政府已经对教育补短板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关键是如何贯彻落实,快出成效。”钟永发建议,各级各部门务必明确职责分工,加快协同联动,加大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向教育补短板领域倾斜的力度,特别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土地、资金“瓶颈”问题。各地积极创新投融资体系,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政府购买、工程包等形式吸引社会投资,不断增加教育有效供给。
钟永发认为,实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师编制数、细化各校岗位结构比例。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和教育奖励资金使用办法,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同时,统筹发挥政府、学校、教师、社会的作用,形成上下齐心协力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合力。
市人大代表陆盛彪建议,尽快解决已评未聘教师的职称问题,打通教师职称上升通道,达到有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标。在城区学校实行定点招聘制度,让城区学校教师更加年轻化、更具活力;减少乡镇学校优秀教师的不合理频繁流动,确保乡镇学校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此外,从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
关键词:关注老年教育
点睛之语:营造全社会终身学习文化氛围
除了传统的教育,近年来,老年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宁德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广大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同时,享有更加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目前宁德市已设立老年大学10所,其中市级1所、县级9所,同时开办其他各类老年大学(学校)631所,老年学员达6.49万人。
虽然宁德市老年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市政协委员吴剑平认为,全市老年教育参与率仅14.3%,离2020年实现20%以上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老年教育事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如市老年大学近年来学员增长率近9%,2017年秋季学员达到了1750人,现有教学场所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对此,吴剑平建议,研究制定出台宁德市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近期规划和远景目标,纳入全市教育领域补短板工作大局,把老年教育的发展现状、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严格开展督导检查。
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主要阵地,吴剑平认为,要大力支持各级老年大学建设,在项目用地、建设经费上予以保障,着力建设好市、县级老年大学,争取2020年前福鼎、屏南两地老年大学新校区建成投入运营,市老年大学新校区建设纳入宁德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同时,健全市、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老年教育网络,加快老年远程教育建设,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要以社区和乡镇为依托,推动老年教育的延伸,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支持有条件的社区、乡镇建立老年学校,结合城区改造、拆迁改造与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工作,建设一批条件比较好的老年学校。
那么,如何让更多老年人愿意“走出家门、走进校门”,吴剑平建议,要更新全社会特别是老年人接受继续教育的理念,营造全社会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让老年人通过学习和体验,直观感受终身学习对于提升生命质量、增强生活技能、丰富社会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提高老年人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自发参与到终身学习中来。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