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7)
——二○一八年一月十九日在宁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七)守护青山绿水,筑牢生态屏障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环保、海洋督察问题整改。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进河岸生态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警戒保护蓝线管理,加强重点流域、湖泊、小流域综合整治。开展海上违规养殖和海漂垃圾专项治理。推进合成革、船舶修造、电镀等重点行业整治,完成县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和火电、冶金等重点企业综合治理,有效应对臭氧污染。加大道路扬尘、建筑垃圾、餐饮油烟等问题处置。全面实施“土十条”,启动工业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建成宁德市危废综合处置中心。强化重金属、危化品、核辐射等环境监管。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强湿地、石材矿山等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造林绿化9.6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8万亩。
创新生态文明机制。落实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强化海洋自然岸线管控。实行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管理。完成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健全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重点项目10个以上,加快培育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执行新建民用建筑绿色标准,落实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开展环境保护费改税工作,加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改革。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
(八)坚持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确保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万人。落实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基本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扩面增缴,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人员护理标准,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人群。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48套,发放低收入家庭租赁住房补贴476户。
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年度计划投资180亿元,用于民生社会事业领域补短板。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80所,新增学位2.5万个。创建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30所。基本完成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校任务,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距。加强民族中小学建设,深化宁德市民族中学省市县三级共建。推动一批省示范性普高建设。加强基础教育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机制,统筹城乡师资配置。推进产学研一体职教园前期工作,加快宁德师院医学院、市教师进修学院研训楼建设,完成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重视发展特殊教育、老年教育。实施医疗机构新改扩迁建项目151个。建成达标一体化村卫生所700个。加快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等制度。做大市医院、闽东医院两大医疗集团,鼓励成立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省市重点专科培育和儿科、产科、精神科等薄弱专科建设。新建续建各类养老项目200个,整改达标乡镇敬老院61个,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以上,提高医养结合、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水平。同时,继续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四大馆”建设,启动宁德大剧院和市工人文化宫、方志馆项目前期,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深入推进“魅力闽东”文化惠民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进“七个一批”项目和“十大行动”,贯彻《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加快省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宁德畲族文化园建设。推进36个红色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古村落+文创”、动漫游戏等新业态,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
办好省运会老健会。全面完成比赛场馆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精心做好开闭幕式、赛事组织、服务保障、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努力呈现一届富有特色、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加大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培养力度,强化备战训练,争创比赛佳绩。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创文明城、迎省运会”等活动,充分展示闽东人民热情好客、文明有礼的东道主风采。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贯彻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建成天主教闽东教区主教府。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黑拐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公共安全风险管控,实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项目,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成道路安全整治提升。实行烟花爆竹分区域分时段燃放管理。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加大“餐桌污染”治理力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做好地方志、气象、防震、档案、老龄、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