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追记屏南县代溪镇党委书记苏罴(上)
宁德网消息(茹捷 张颖珍)2017年11月11日,星期六。午睡中,苏罴的妻子迷迷糊糊听到丈夫接了个电话说,“好的,我下午就会到代溪。”
15点56分,屏南县代溪镇党委书记苏罴驾驶自家车经过甘棠乡梨坪湾,一辆轻型自卸货车下坡时突然失控,车尾甩到了苏罴座驾……
丈夫走了,妻儿再也听不到贴心的话语;书记走了,百姓连感恩的话也来不及说;“班长”走了,同事们再也看不到“拼命三郎”的身影……
苏罴因公殉职已两个多月,但镇里的干部群众对他的离去仍难以接受。“我们想象着,有一天书记像往常一样从办公室走出来,微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但大家深爱的苏书记确实走了,停下了他每天忙不完的工作,告别了他牵肠挂肚的群众,离开了与他一同奋斗的同事。“苏书记终于能放下担子,好好休息了。”副镇长包艳清哽咽地说。
“一起奋斗几年,一定让代溪有大变化。”
在代溪镇北墘村口有一块特殊的石碑,上面写着:“黛溪北墘黄酒,有你有我有他,有孝心知感恩,就能拥抱未来。——苏罴”
这句话来自去年11月11日11时14分苏罴发布的微信朋友圈。这条为代溪黄酒的“吆喝”成了他留下的最后文字记录。苏罴离世后不久,阳光学院的师生们和当地村民立起了石碑。
“按照约定,那天下午,苏书记会到北墘村和我们一起商讨第二届屏南代溪(北墘)黄酒文化节筹备事宜。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噩耗。”阳光学院人文传播学院文化传播系主任江月英很是伤感。
一个多月后,第二届屏南代溪(北墘)黄酒文化节顺利举办。近万群众参加了盛会,为文化节付出最多心血的苏罴却“缺席”了。
曾是交通枢纽地的代溪,随着宁屏路的开通,区位逐渐边缘化,经济排位也在县里一路往后走。
“一起奋斗几年,一定让代溪有大变化。”初到代溪,苏罴就立下了军令状。从此,代溪多了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拼命三郎”。
白天连轴转,晚上不是看材料就是拉上班子成员“集思广益”。每天,他办公室的灯光总是最后熄灭。
穷家难当。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每一个项目他都亲自把关,精打细算。
当电力、竹木、石材等产业遭遇发展瓶颈时,他又另辟蹊径,结合当地数百年的酿酒传统,提出了打造黄酒特色小镇的理念。
此后,他一头扎进黄酒产业发展和文化的研究中。滴酒不沾的苏罴当起了酒专家,这一度成为镇里的趣谈。
“这两年书记在品牌打造、经营管理方面为我出了不少点子。他告诉我,酿酒不能将目光只局限在生产上,还要做深做透酒文化。”谈起苏罴,屏南“一口香”生态农业产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善果话语中充满了敬重。
2016年,在苏罴的鼓励和支持下,吴善果在北墘村开办了黄酒文化博物馆。如今,该博物馆已成为游客到北墘村必去的景点。
走农户、进企业、查资料、访专家,在他的努力下,“黛水酤镇”品牌打响了,代溪逐渐成为曲香酒醇的“醉美”之镇。
据统计,在苏罴任职期间,代溪镇工农业产值快速增长,GDP翻了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倍,全镇共脱贫302户1116人,脱贫率98.5%。
与单调的数字相比,群众的话语更为具体:“村庄变美了,镇区更干净了,也有了漂亮的公园。”“这几年,村里的黄酒很畅销,家里今年准备盖新房了。”……
“父亲常对我说,人这一辈子,总要有一件拿得出手的作品。代溪就是他的作品。”苏罴儿子苏凌堃说。
“我没走,我已经是代溪人了!”
代溪镇镇长陈章铨至今记得,2016年,他刚就任的第三天晚上,苏罴和他正在镇区街头散步,一位70余岁的老人迎面蹒跚跑来,一把抓住苏罴的衣袖。
本以为是群众上访,但老人一开口,陈章铨愣住了。“苏镇长,听说你要走了,你不能走。代溪离不开你。”原来老人听说苏罴不再担任镇长,以为是要离职,便着急冲冲地赶来挽留。
苏罴笑着回应:“我没走,我已经是代溪人了!”
“事后,我感叹,‘不知道我在代溪干五年,会不会有人拉着我的手挽留我。’苏罴同志告诉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你持之以恒办实事、办好事,大家一定会记得你的好’。”陈章铨回忆。
在苏罴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2017年10月28日的《人民日报》,这是十九大召开后,他特地找来学习大会精神的,报纸上还留着他标注的重点——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代溪的六年多,苏罴始终把服务人民作为最温暖的初心、最崇高的信仰、最坚定的力量。
2016年4月29日,代溪镇代溪村贫困户52岁的陈兰彬在帮人装修房屋时意外摔伤,全身13处骨折,仅手术费用就需要22万元。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苏罴率先捐款,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干部群众发起了爱心义捐。同时,他还第一时间与保险公司、医保中心进行沟通对接。终于,陈兰彬的治疗费有了着落。
但祸不单行,在“鲇鱼”台风中,陈兰彬的老屋倒了。苏罴又为陈兰彬一家争取了危房补助项目款2.8万元。2017年7月,陈兰彬一家搬入新居。
此后,只要有空,苏罴总会隔三差五往陈兰彬家跑,了解他健康情况,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书记是个好人啊。出事前两天,他来到家里,帮助我的家人解决了就业问题。”陈兰彬忍不住抹眼泪。
在代溪镇受过苏罴帮助的远不止陈兰彬一家。
由于历史原因,宦岭村贫困户孙立邦两个孩子无法上户口,他便联系县公安局,免费进行亲子鉴定。孩子们终于告别了“黑户”。
得知玉洋村78岁贫困户郑呈簪的媳妇和孙女在办理低保时遇到困难,他连夜赶到老人家中,与老人促膝长谈,并承诺:“这事我一定帮您解决”。
泮地村郑得新等三户贫困户发展生产有困难,他带着镇干部给每户送去五只“脱贫羊”。
在他的扶贫工作笔记上,详细记载了走访居民的情况:扶贫户彭嫩花家的山地准备开垦种植血橙,无力支付树苗费用,需要尽快跟进解决;已经脱贫的两户精准扶贫户需要回访……
“好书记,我们想您!”
“至今还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在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苏罴的人生时钟只走了51年,但他却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公仆本色。
“这些年,苏书记实实在在为代溪做了好多事。他就这样走了,天妒英才啊。”代溪百姓说。
“工作中苏书记是一位好‘班长’,生活中是一位好大哥。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镇干部说。
“苏罴同志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好模范,是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好干部,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好榜样。”县领导说。
去年11月14日,是苏罴追悼会的日子。上千人出席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很多在外乡亲也乘飞机、火车、汽车第一时间赶回屏南,只为能看上他最后一眼,送他最后一程。
在苏罴去世后,屏南当地群众还自发来到城区街心广场,表达对苏罴的哀思。
广场中央拉上“沉痛祭奠人民公仆苏罴书记”的挽帐,地上点起了寄托哀思的蜡烛。现场不断有群众前来悼念,既有苏罴同志的生前同事、好友,也有素不相识的路人。
在广场的留言板上,人们写下了对他的哀思。“兄弟一路走好,亲人们永远怀念你”“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好书记,我们想您”……留言板上话语,字字深情。
苏罴走了,但在群众的回忆里,我们触摸到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对党忠诚的崇高精神;在他留下的“痕迹”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负时代的人生厚度。
责任编辑:卓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