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半路出家”的“新农民”

2018-02-11 09:03 来源:宁德网 张颖珍 郑祖辉

宁德网消息(张颖珍 郑祖辉)“再晚出生27天,我就是‘90后’。”初见刘锟,他是这样自我介绍的,与年龄不符的是一张黝黑的脸和一双沾了青色泥土的粗糙大手。

1989年出生的刘锟在现代农业这个领域已经干了近五年,“摸黑五年,终于见到曙光。”刘锟口中的曙光,是他今年刚刚成功培育出的一批草莓苗。

机缘巧合,改行当农民

刘锟要做农民,起初家人都不相信,刘锟本科学的是航海专业,农业与他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是一直喜欢花花草草的他,大学毕业后就开了间花店,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2013年,在网络上看到浙江省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无土栽培技术宣传后,他动了念头,拉上两个朋友,一起去丽水考察。当刘锟深入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后,被深深折服了,原来蔬菜可以无土栽培,农药可以零残留,原来现代农业的快繁技术可以让蔬果显著提高生长速度。从丽水回来后,刘锟便下定决心当“农民”,并且写了一份发展福安现代农业的策划书。“我想试试,我们能不能种出健康的、安全的蔬菜,我相信在未来这是有巨大市场需求的。”

幸运的是,刘锟有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位出资金,一位负责设备建设,刘锟则负责技术研发,三人一拍即合,选择在溪柄楼下村开一个生态农业基地。

挫折不断,成功无捷径

“我们仨都是‘半路出家’的农民。”刘锟说,尽管为农业基地的发展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但是“农民”并不是他们想象中那样好当的。

第一年,刘锟照搬了丽水农科院的栽培技术,种植了蔬菜、水果和景观植物,还花130多万元盖了一个“鸟巢”式大棚。那年,“无土栽培”这一新鲜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其中不乏楼下村的农民。“菜不种在土里种在架子上,这能行吗?”“同样的菜,卖得比别人贵,谁会买?”面对“同行”的疑问,刘锟认为,只能用实际成效来说明。

然而,这个“成效”却迟迟不来。

充满雄心壮志的兄弟三人,接连投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发展基地,尝试将原来的塔式气雾栽培改进为现在的立柱式雾培、将单一制蔬菜种植发展为多种蔬果栽培、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扩大种植面积打造6个“鸟巢”大棚……但花钱如流水,收效却甚微。“去年,我们买了10万元的草莓苗,最后只产出价值1万元的草莓。”负责设备建设的刘卫锋说,他们一直在找寻成功的捷径,“但成功没有捷径。”

脚踏实地,钻研新技术

回顾这近五年的“农民”生活,刘锟3人决定“缓”下来,先踏踏实实把技术做好做成熟。他们不再盲目跟风扩张种植面积、培育多种蔬果品种,而是缩小培育面积,专攻立柱式雾培技术。

“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后,种植草莓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刘锟说,草莓经济价值高,又颇受市场欢迎,尤其是近几年草莓自助采摘很受人们青睐。

吸取了去年外购草莓苗培育失败的经验,今年刘锟选择自己育苗,他邀请有经验的草莓种植户定期来基地交流种植经验,终于顺利培育出一批茁壮的草莓苗。

2月1日,记者跟随刘锟走进他的草莓大棚,一排排立柱整齐排列,每根立柱上有36个定植杯,这就是草莓的生长环境。“一柱种36株草莓,1亩地可放置550柱,相当于传统土地栽培的近3倍产量。”刘锟介绍,今年草莓长势明显比去年好,叶片厚,叶柄壮,已经有几个“杯子”里结出红彤彤的草莓,正好能赶上春节期间的游客出游高峰期。

刘锟说,高存活率高产量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要花更长的时间验证用这套立柱式雾培技术栽种草莓是有效且可靠的,等技术成熟了,再向楼下村的农民进行推广种植。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刘锟 草莓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