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滴水穿石 久久为功——宁德市持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2018-04-18 09:07 来源:宁德网 叶陈芬 杨菲菲

5

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福鼎柏洋村(资料图片) 闽东日报记者 徐烽 郑霄 摄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叶陈芬 杨菲菲)春启生机,万物生长;闽东大地,希冀无限。

古田县平湖镇南岭村创新运用“互联网+”和众筹思维,线上线下并进促增收,让昔日贫困村的菌菇果蔬香飘四方;

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推进造福搬迁,引导村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挪出穷山窝,迎来新生活;

柘荣县黄柏乡双岗洋村通过企业引渠开流,激活扶贫春水,因户施策、分类扶持,改变了贫困户守田望天收的状况;

……

今昔对比,风光大为不同,也昭示着宁德市脱贫攻坚工作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闽东是全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发轫之地。二十余载,闽东人民一以贯之地传承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年度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压实责任、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坚持“扶贫”更“扶志”、“授鱼”更“授渔”,以涓滴成流、聚沙成塔的韧性意志,弱鸟先飞、敢为人先的创业激情,锲而不舍摆脱贫困。

如今,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市委、市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着力在精准发力上下功夫。2017年,全市实现脱贫3.4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年初的1.5%下降到0.028%,扶贫开发工作一路高歌。

全力攻坚 不落一户一人

对于霞浦县沙江镇大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钟昌财而言,去年是他命运改变的重要之年。在市、县挂钩帮扶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齐心帮扶下,钟昌财用危房改造补助款盖起了小平房,扩大了养鹅和蜜柚种植规模,因工造成的腰伤也逐渐好转,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扶贫的东风让一度陷入困顿的钟昌财树立起脱贫奔小康的信心,更让他立志今年告别贫困。

“脱贫路上,绝不落下一户一人。”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神圣使命。

为此,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将“抓脱贫攻坚”作为年度“一转三抓比贡献”活动的重要内容,全力构建脱贫支撑体系,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全市动员促攻坚的工作格局,持之以恒地把脱贫攻坚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多次深入一线调研,认真研究谋划脱贫攻坚工作,与各县(市、区)签订“十三五”脱贫攻坚《责任书》,连续开展春季攻势、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百日会战”行动,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行动”;

——强化挂钩帮扶机制。全面落实挂钩帮扶“六个百分百”责任制,建立每双月17日的“挂钩帮扶日”制度,全市34名厅级以上领导率先垂范,带动1.28万名干部挂钩2.27万户贫困户,选派1640名干部驻村蹲点,实现贫困户、贫困村挂钩帮扶全覆盖;

——强化政策保障机制。先后制定出台《宁德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实施办法》《宁德市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实施方案》等文件,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在医疗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持、危房改造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

——强化财力投入机制。全年争取中央和省级扶贫资金投入4.75亿元,市县两级投入扶贫领域资金4.17亿元,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加大资金使用的定期通报和推进力度;

——强化执纪监督机制。扎实开展扶贫领域“最后一公里”专项督查,建立完善扶贫领域监督责任清单、精准监督1+X工作机制等,以铁的纪律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强化督促考评机制。建立完善精准扶贫督导机制,指导督促各地针对历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项逐条对标对表整改,继续开展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绩效考评,督促改进提升。

因地制宜 下足“绣花功夫”

脱贫攻坚,产业为基。

山海兼备的闽东如何脱贫?“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契合当地、形式各样的扶贫模式尽显效益。

宽阔的河流绕村而过,粉饰一新的传统民居古朴典雅……如今,漫步在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闻到的是清新沁人的茶香,感受到的是脱贫致富的幸福喜悦。

多云雾的亚热带山地气候,让下党村种植的深山生态茶有着别样韵味。然而,受交通、销路等因素制约,优质的茶青只能低价卖给外来茶贩。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从2015年开始,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下党村策划实施了“下乡的味道”定制茶园,植入“消费扶贫”理念,将原来一家一户零散的茶园进行整合,推出600亩的扶贫定制茶园,以“每亩茶园每年租金2万元,合同期5年”的形式,面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茶园主每年可获得100斤生态茶叶回报。目前,已有120余户茶农加入该扶贫定制项目,每亩茶园收入从原来的2400元提高到现在的6000多元。

宁德市把抓产业促增收作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一户一增收”行动。在立足产业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打造山区绿色产业带、沿海蓝色产业带和城郊高优农业示范区,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工程,使全市1.7万户贫困户都有一项稳定的产业增收来源。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为了更好地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各地纷纷成立了小额信贷促进会,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为贫困户解决发展生产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其中,屏南县创新“五个融合、三级联动、三项增收”的金融扶贫机制,被农业部确认为改革试验政策成果转化项目;福安、霞浦实施“农户自立工程”开展放贷工作,项目覆盖23个乡镇365个建制村。

出真招用实策,扶贫开发硕果累累。截至2017年底,宁德市核定2017年度建档在册扶贫对象35122人,其中完成脱贫34520人,较省里下达任务32272人超额7%、2248人。

补齐短板 增进民生福祉

就在去年底,屏南县路下乡富塘村贫困户杨乃妃住进了自己的新居。过去,她一家五口挤在一间仅10平方米的阴暗小房间里,连侧身的地方都没有。

2016年,杨乃妃被列为国标贫困户。县里安排干部“一对一”挂户帮扶,每年享受产业帮扶资金、困难补助、教育补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生活日渐好转。2016年9月,路下乡富塘造福新村开建,她一家人被优先列为造福搬迁对象,获得各类补助款20多万元,当地政府还以成本价优惠提供 了85平方米的宅基地。2017年年底,她终于住上了两层半的新房。

上岸下山,落地安家。造福工程是闽东在推进扶贫开发中率先全省实施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宁德市着力健全工作机制,在城郊、中心城镇、中心村等便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划出集中安置点,逐点规划,分步建设,方便群众就近安置。资金上市本级财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增加3000元补助金,规划上对每个安置点统一免费规划,基础设施上市本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对50户以上规模安置点进行配套补助。

新村拔地起,万家俱欢颜。2017年,宁德市完成造福工程搬迁近1.69万人,占省里下达任务118%。

攻坚深度贫困犹如攀登高峰,而攻克薄弱环节,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尤为重要。宁德市出台了一项项好政策,着重补齐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等短板,为攻坚拔寨源源不断释放政策红利:

——针对供学困难的贫困家庭,宁德市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全程实行2000元至5000元的差别化资助。2017年,全市共发放各类助学金和补助6198.35万元,惠及3.25万人次;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免学杂费3863人次309万元。

——针对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实施农村医保、大病统筹全覆盖,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疗对口支援,加快实施“海云工程”,目前全市分级诊疗试点覆盖率达78.57%, “海云工程”卫生所982家。

——民政兜底衔接扶贫与低保政策,将保障标准提高到4000元,超过省定贫困识别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将1.2万左右扶贫开发对象纳入农村低保范畴。

强本固基 以党建促扶贫

“村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奔小康,党员来示范。”这些生动通俗的语言折射一个道理,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扶贫工作的作用十分重要。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成为全市实现精准脱贫的保障。

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长安新街,一栋栋三至四层的徽派建筑民居从街头延伸至街尾,村民们在家门口开起吃住购商铺。昔日“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

村民都说,赤溪村的巨变得益于有个好的党支部。一直以来,赤溪村党总支始终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坚持“四强四引领”党建扶贫工作,把组织优势化为扶贫优势,把组织活力化为攻坚动力,团结带领汉畲党员群众走出一条“生态立市、旅游富村”的脱贫致富路。

2017年,到赤溪村旅游的游客达23万多人次。今年,这个“中国扶贫第一村”已经申报了旅游扶贫特色小镇规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宁德市始终坚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和“百个基层党建示范点培育工程”, 着力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建好一个村党支部,带富一方群众。

宁德市先后选拔46名扶贫骨干,充实到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领导班子。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选派365名机关党员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从经济能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优秀人才中推选8500多名村两委班子成员,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脱贫攻坚,唯此为大。打好脱贫攻坚战,是时代给出的考题。宁德市将继续自我加压、勇于担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摘帽不摘政策”的要求,以提高脱贫攻坚实效为导向,以更加有力的工作、更加务实的作风,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扶贫 脱贫 攻坚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