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刘家富:三十余载的大黄鱼情缘

2018-05-30 10:52 来源:宁德网 茹捷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茹捷)“最近海上网箱暂养的大黄鱼苗爆发盾纤毛虫病,目前有什么方法防治?”在刘家富的工作室内,一位年轻的技术人员正同刘家富讨论鱼病防治问题。虽然刘老已年近八十,但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水产技术人员还是习惯性地找上门来。

提起刘家富,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大黄鱼。正是这位执着的老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将一度濒危的珍贵鱼种——大黄鱼,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刘家富出生在连江县黄岐半岛的一个渔村。由于生于海边、长于海边,他对海有着特殊的情感。1969年,他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1971年带着儿时的“渔业梦”,被分配到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并在县渔场指挥部从事渔场渔情工作。

那时的刘家富跟随着捕鱼船队常年漂泊在渔场港口,深入渔业捕捞第一线。他第一时间不安地发现,随着机帆船、探鱼器和起网机的运用,大黄鱼资源量在急速减少,他萌生了通过人工育苗保住大黄鱼资源的念头。

这时在宁德官井洋内,5月份、6月份大潮汛期间还有一些大黄鱼亲鱼进洋产卵。“必须到宁德去。”刘家富暗暗下定决心。几经周折,1981年底他调入直接管理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的宁德地区水产局,在其下属的技术推广站负责鱼类增养殖技术工作。

来到宁德后,刘家富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多次向有关部门与领导建议立项进行大黄鱼人工繁殖试验。他的呼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1985年春,“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项目正式立项。

凭着搜集、整理的我国4大家鱼及国外海水鱼人工繁殖技术资料和自己刚刚学习的淡水鱼类人工繁殖及养殖的经验,刘家富设计了至今仍不失其先进性的技术方案。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1987年5月9日,他用保活、驯养的野生大黄鱼培育的20尾亲鱼开展分组催产试验,首次获得少量受精卵,育出了100余尾全人工繁殖的大黄鱼苗。随着技术难题一道道地被攻破,刘家富和同事们在1990年终于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

大黄鱼育苗成功后,刘家富又有一个新目标——加快应用与推广大黄鱼人工繁育研究成果,让这条“黄金鱼”能够加快生长速度、再次登上普通百姓的餐桌。

1991年,刘家富带领团队开始进行大黄鱼养殖技术深化研究与中间试验。1992年,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试验场成立,作为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大黄鱼养殖技术的实验基地。

然而开拓之路并不顺畅。1992年,大黄鱼养殖中间试验与深化研究课题受阻,刘家富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但即使这样,他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能继续我的研究。”刘家富坚定地说。

科技工作者顽强的意志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破船作住房,土坑为苗池,毛竹当水管,木塞做阀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所带领的技术团队终于在1995年解决了养殖大黄鱼生长速度慢的难题,确立了网箱和池塘养殖技术与工艺,为大黄鱼养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此后,他又以试验场作为大黄鱼养殖技术成果转化的示范与服务基地,积极推广大黄鱼养殖技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大黄鱼成为了中国最大规模的养殖海水鱼和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带动了饵料饲料、技术劳务、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内外贸易、餐饮服务等相关行业发展。

随着大黄鱼产业化进程,刘家富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后继人才的培养。

即将博士毕业的韩钟煌跟随刘家富从事大黄鱼养殖研究已有8年。“从刘老身上,我学到了很多。”韩钟煌告诉记者,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他刚来到刘老身边没几天,年过七旬的刘老便带着他登船出海。在海上捕捞现场,刘老的一句话令他至今难忘:“一个人选定做一件事,只要坚持到底,最终总会取得成功的。”

如今,韩钟煌也已成为大黄鱼养殖方面的专家,正在进行“大黄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的课题研究。“刘老的执着和对学术的专注,给我很大的触动。他身上这种不忘初心的精神是我们这些年轻科研工作者应该学习和继承的。”韩钟煌说。

责任编辑:卓金芳

关键词

大黄鱼 刘家富 刘老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