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抒写脱贫生动答卷
宁德网
人民网消息 福建省宁德市,是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开展扶贫实践的地方。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30年来,宁德翻开了扶贫开发、摆脱贫困事业的新篇章,累计实现脱贫74万多人,仅2012年至2017年就脱贫18.95万人,年均脱贫3万人以上,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抒写出摆脱贫困的生动答卷。
近日,记者走进福建省宁德市多个县、村,探访那里“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脱贫故事。
“三进下党”打开幸福路
层峦叠翠之间,一弯碧水从鸾峰桥下流淌而过,一片民居黄墙黛瓦,依山而建,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这里,是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
今年71岁的村民王光朝至今依然清晰记得:1989年7月19日那天,一群人顶着烈日,头戴草帽,手拄竹竿,风尘仆仆地从荆棘丛生的山路走过来。走在最前面肩搭毛巾、汗水浸透衣背的高个子,正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一行人步行了7.5公里的崎岖山路,跋涉两个多小时才走到下党村。
当年的下党乡,是福建唯一一个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人们的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养猪都怕肥,不好抬出大山去卖”。走出大山、摆脱贫困是每个下党人的梦想。
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曾先后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解决难题,推动当地摆脱贫困,下党也由此开启了脱贫致富的历史征程。
如今的下党,已经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全向公路网络。道路通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就有了出路。近年来,下党探索实施党建促扶贫、定制促扶贫、旅游促扶贫、品牌促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模式,目前已实现脱贫。
2014年4月10日,本报刊发《下乡的味道》一文,讲述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调研下党村的经历。现在,下党村将“下乡的味道”注册为扶贫品牌商标,通过电商平台,让茶叶等农产品走出了大山,销售到全国各地。
在王光朝经营的“幸福茶馆”中,他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儿打理的6亩茶园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每年收入有2万多元,来茶馆喝茶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真希望总书记能再来下党看看!”王光朝说。
连家船民圆了安居梦
干净整洁的乡村街道,3层半、2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一桌丰富可口的饭菜……家住宁德市福安溪尾镇溪邳村的刘德仁告诉记者,放在20年前,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能有如今这样美好的生活。
刘德仁今年55岁,他的祖辈父辈都是常年漂泊在海上的连家船民,以船为家,以捕鱼运货为业,“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是连家船民旧时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候我们一家十口生活在一条船上,兄弟姐妹只有一条像样的裤子,谁上岸去谁就穿。”回想起船上的日子,刘德仁说,“能有个安稳的家是连家船民的梦。”
1998年12月,在福安召开的全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上,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强调,要彻底解决连家船民的上岸定居问题,把它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自此,连家渔民的“上岸”速度大大加快。1999年上岸定居的刘德仁一家正是“造福工程”的受益者。
如今的溪邳村民不仅上了岸、有了家,而且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逐年改善,过的是“电器洋房、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蜕变
车子行驶在宁德市福鼎磻溪镇,沿蜿蜒的山路盘旋至九鲤溪畔,一块刻着“中国扶贫第一村”7个金字的石碑映入眼帘(如图)。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反映赤溪村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群众的贫困状况的读者来信,引起中央高度关注。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全国由此拉开大规模、有组织扶贫攻坚的帷幕,赤溪村也因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视频连线赤溪村畲族乡亲,叮嘱他们要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
今年37岁的钟丽眉有幸参加了当时的视频连线,她告诉记者,赤溪村今天的发展变化与总书记的关心和鼓励分不开。2003年,她从霞浦嫁到当年贫穷的赤溪,而如今这个“外来媳妇”已成长为村妇女主任、村旅游发展带头人。“这些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通了,村庄变美了,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钟丽眉说,现在村里很多家庭像她家一样利用自家闲置的房间办起了农家乐民宿。
2017年,赤溪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1元,是1984年的100倍;贫困户数从1984年的352户减少到目前的2户。如今的赤溪村已经是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谈及赤溪村未来规划,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说:“接下来我们会在发挥生态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开发独特的畲族文化,通过博览会、互联网等推介民俗文化旅游,推进特色乡村旅游。”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