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鸿鹄志 勠力拔“穷根”
——《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在宁德市赤溪柏洋下党等乡村引起热烈反响
宁德网消息(赵巧红 龚建荣 蔡雪玲 吴通华)初夏的福鼎赤溪,茶香瓜熟、游人如织。一早,村民不约而同地从网络上阅读《光明日报》头版刊发的长篇通讯《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及评论员文章《闽东事 天下理》。那是讲他们的小康故事,先睹为快。
村党支部书记杜家住表示,《光明日报》的文章让人无比振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赤溪的扶贫历程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身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秉持这份信念,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在小康路上,做到每户有人挂、每户有人帮、每户都脱贫,为赤溪全面建成小康村、“明星村”而奋斗。
磻溪镇副镇长唐晨辉说,赤溪村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牙赤公路、共享电动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民宿、欢乐谷、蝴蝶园、玻璃栈道等生态旅游项目聚集了人气。赤溪的变化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与指导,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也离不开赤溪村群众的艰苦奋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赤溪村党总支部委员、返乡创业青年杜赢说,“一直以来赤溪村充分发挥茶业优势,做好茶叶知识宣传普及,调动了贫困户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在外青年看中家乡的农业发展潜力,选择回到赤溪这片沃土,村里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了不少。”
赤溪村村干部钟而钊表示,30年前,赤溪村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偏远畲族自然村,是《光明日报》等党报持之以恒地为我们老百姓鼓与呼,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生活在大山里的畲族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将依托本地特色的生态资源和旅游项目,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带领更多的群众奔向小康。
在美丽富裕的硖门畲族乡柏洋村,记者遇见村主任张秋香。她指着电脑上的《光明日报》文章对记者说,从特困村到“明星村”的蜕变,柏洋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坎坷,但我们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时所说的“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践行“工作有信心、办事有公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的“五心”工作法,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到2020年,我们将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社会生产总值30亿元、村财收入1000万元的目标。
硖门畲族乡党委宣传委员金澄宇说,来过柏洋的人都由衷赞叹这里是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民住的是连体别墅,行的是平整宽阔的水泥路,文化中心、公园、广场、学校一应俱全。“党建强、产业旺、村民富、村庄美、文化兴、邻里和”,在硖门的脱贫攻坚路上,柏洋村是一面旗帜,感谢《光明日报》对柏洋的肯定,我们将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其他村更好更快地发展,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柏洋村民曾艳红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群众不但实现了物质上的脱贫,还获得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天晚上,大家或在职工文化广场跳广场舞,或在文化中心读书看报。如今,村里的不良社会风气越来越少,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习总书记满满的为民情怀,极大鼓舞了干部群众。”寿宁下党乡退休干部刘明华在认真阅读《光明日报》的新闻报道及评论员文章后说,30年来,在“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的指引下,这里群众富了,从年收入不足200元,到现在的11783元;道路通了,从没有一寸公路,到现在的5条通乡“小高速”;乡村美了,从一个山坳乡村,到现在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习总书记的“三进下党”。
“我们感恩习总书记,没有他,下党改变不了。”幸福茶馆里,“网红”老人王光朝和妻子正在手机上浏览《光明日报》文章。搭乘乡村旅游的快车,如今的茶馆每日客流量多则上百人,少则也有十多人,老俩口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舒心。随着手机端支付的广泛运用,王光朝正学习如何使用微信和支付宝等进行网上转账。“新时代要有新面貌,活到老学到老,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王光朝高兴地说。幸福茶馆里的幸福故事还在继续上演……
“习总书记心系下党,是下党干群自强不息、加快脱贫的强大精神动力。”下党村村委会主任王菊弟表示,《光明日报》的文章总结提炼了闽东扶贫攻坚的典型经验,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的公仆意识、务实深入的工作作风以及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砥砺奋进、攻坚克难,落实好基层各项工作。
“三十年久久为功,下党的发展,关键是实干。”一口气读完《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及评论员文章的下党乡党委书记叶忠强言语坚定,我们一定弘扬好习总书记留下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培养干群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探索发展好下党乡党建、旅游、金融扶贫和定制茶园等发展模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群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