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瓷器“缝纫师”:用匠心缝补时光

2018-06-04 09:40 来源:宁德网 张文奎

打孔

打孔

修复后的青花瓷。

修复后的青花瓷。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文/图)以金为线、以金刚钻为针,将破碎瓷器“破镜重圆”,这是一门在我国流传了千年的传统技艺,名为“锔瓷”。随着历史推演和瓷器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廉价化,这一传统技艺逐步没落,传承成了问题。近年来,随着高端瓷器及古董收藏市场的日益火热,“锔瓷”传统技艺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5月26日,记者走进一位85后“锔瓷”技艺传承人王建榕的匠心世界,感受中国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我国是传统瓷器大国,因瓷器坚硬耐磨同时兼具艺术审美,深受国人喜爱,但瓷器也存在易碎的弱点,如何让破碎的瓷器重获生机,勤劳智慧的古代匠人琢磨修补瓷器的方法,集合集体智慧发明了锔瓷技艺,继而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宋代黄庭坚《拙轩颂》中的:“打破砂锅问到底”和这个行当有关。

锔瓷技艺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顾名思义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宋代名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就有锔瓷匠的身影,在民间被称作“锢炉匠“。

锔瓷一般分为找碴对缝、捧瓷、定位点记、打孔、锔钉等几个步骤,看似简单几个步骤其实不简单,每个环细节需要绣花功夫,才能完整修复一个破碎的瓷器。

找碴对缝,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按原来的造型像做拼图似的拼接出来,用胶布固定;紧接着用棉绳将瓷器捆紧,使每个缝隙能够更加的贴合。“这一步骤就叫捧瓷。”王建榕说。

确定缝隙粘合后,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张合位置和位点,以确定锔钉数量和位置,接着就进入核心工序——打孔。

“古代匠人用金刚钻打孔,俗话‘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就是来自于锔瓷技艺的打孔工序。锔瓷匠人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金刚钻’和‘锔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金刚钻也就被电动牙机带动金刚砂钻头所代替。”王建榕介绍。

记者看到,王建榕的工作台上有着大大小小十几种钻头,就是用于固定锔钉钻孔用的。打孔是最考验功夫的一步,需要根据锔钉大小选择不同的钻头,更需要根据瓷器的薄厚来决定孔的深浅。

“打孔难度在于不能将瓷器打穿,还得让钉子能够吃上力,孔与孔之间必须是对称的,且孔内部须成内大口小的梯形,因为形成一定的角度,才能将锔钉含住。我们因借助现代工具,受力均匀让打孔变得容易,古代匠人纯手工打孔的难度可想而知。”王建榕说。

记者观察,王建榕打孔时,整个人都弓着腰,眼睛死死盯着打孔位置,而每个孔在熟练情况下也要三四分钟,目不转睛的盯着真让人流出眼泪来。

以白透为审美标准的德化白瓷为例,一些薄胎杯子杯壁才1毫米左右厚度,要打孔而不透,力道全靠匠人拿捏;又如柴烧器,胎薄,而且质地稀松,很容易造成二次开裂。“一次修复一只北宋的兔毫盏,只要稍不留神,就是历史罪人啊。”王建榕打趣道。

最后一步为锔钉。首先要制作锔钉,材料有铁、铜、银、金等,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作,通常做成订书钉造型,也有錾刻成各种精美图案的,称之为花钉。“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而大小得根据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损程度来计算。”王建榕说。

中国传统技艺令人赞叹之处在于在历史条件局限下,充分发挥智慧达到技术和艺术的双重目的。好比榫卯结构建筑不用钉子,而锔瓷技艺则不用一滴胶水,记者惊奇发现,就靠锔钉箍起来的瓷器,不仅平添了几分韵味,更关键的是倒入茶水,尽然没有漏出一滴。

本是一名摄影师的王建榕放下了时髦,选择了坚守传统,他说:“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坚守,将老祖宗的匠心传承下去,在修复瓷器中,缝补逝去的时光。”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瓷器 王建榕 打孔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