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剑斩“毒魔”
——宁德市全面落实加强禁种铲毒工作侧记
专家在福安开展“天目”卫星遥感航测及无人机航拍非法种植罂粟实地核查行动。
宁德网消息 (闽东日报记者 茹捷)
罂粟的花朵是艳丽的,但当这美丽的花朵孕育出果实时,罪恶的魔鬼就被释放——乳白色的果实汁液成为了鸦片、海洛因等毒品的源头。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禁种铲毒的高潮,但仍有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偷偷撒播着罪恶的种子。
作为拥有大量山地、林地的宁德,禁种铲毒压力不小。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禁种铲毒工作作为各项禁毒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采取宣传、踏查、打击、责任追究等多种手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千家万户宣传、千军万马上山、千辛万苦追查、千方百计投入的“四个千万”做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非法种植罂粟活动进行着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各地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至今,宁德始终保持着罂粟种植‘零产量’,并连续8年顺利通过国家、省禁毒办的实地检查验收,受到了国家、省禁毒办的高度肯定。”市禁毒办副主任、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陈光说。
党政主导形成强大攻势
党委、政府重视是取得禁种铲毒成效的核心,这是从闽东曲折的禁种铲毒斗争史中总结出来的。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禁种铲毒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置于“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部署,逐步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禁毒办组织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禁种铲毒工作格局。
去年12月26日、今年2月27日,市禁毒委先后两次召开会议,就2018年禁种铲毒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市禁毒委先后下发《宁德市群众举报非法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违法犯罪活动奖励办法(试行)》《2018年宁德市禁种铲毒工作方案》,要求各地清醒认识做好2018年禁种铲毒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禁种铲毒工作反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认真部署2018年禁种铲毒工作,确保实现“零产量”。
进一步压实基层党政领导禁种铲毒工作责任,我市还将禁种铲毒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通过实行限期整改、黄牌警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等形式,用铁的手腕保证禁种铲毒措施落到实处。
“近期,市禁毒办将组织督导组分赴各地开展专项督导和实地核查工作,对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导致本地非法种植罂粟现象反弹蔓延的地方、单位和个人坚决给予综治限期整改、黄牌警告直至‘一票否决’,确保2018年全市禁种铲毒工作取得实效。”陈光说。
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共对禁种铲毒工作不力、出现反弹的18个单位61个人实行综治一票否决、黄牌警告或限期整改。
全力“净土”实现“零产量”目标
近日,屏南县棠口镇棠口村党支部书记周永文与乡镇干部一同来到了村民老周家。
“老周,今年可千万别再种罂粟了。”周永文笑着对老周说。
“不会了,不会了。原来是糊涂,不知道政策。通过你们的教育,我肯定不会再种植了。”老周连连摆手。
事情要从去年说起。去年4月,周永文在村里进行摸排踏查,老周家的一盆花朵十分艳丽的植物引起了周永文的注意。通过仔细辨认,这株植物被确认为罂粟。
“我就种了一株作为观赏花,应该没问题吧。”老周有些不解。
“一株也是违法的……”在周永文的介绍下,老周这才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后立即进行了拔除。虽然是初犯,而且数量极少,但老周还是被公安部门处以治安处罚。
“在踏查过程中,我们将曾经发现过种植罂粟的区域和地块作为巡查重点,尤其是对于有过种植记录的个人。每年年初,我们就将他们召集起来,进行政策宣传,并和他们签订责任书,确保不再出现复种。”棠口镇书记王生智介绍。
在周永文走村入户宣传政策的同时,屏南县代溪镇垣坑村党支部书记郑尚社则和当地派出所所长包章福一同带着水和干粮向该村山林进发。
“垣坑村山多、林密、人稀,仅生态林区就达3000多亩,是种植罂粟的高风险区域。”包章福介绍,上世纪90年代,垣坑村的山区中就曾发现过种植罂粟。为此,历年来,该区域都是镇里踏查的重点。为了强化监管,当地派出所还与林业部门进行沟通,委托护林员在日常巡山中多加注意,一旦发现疑似罂粟的植物,立即向当地派出所报告。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在全面巡查的同时,该乡镇还加强了对该村群众的产业扶持力度,引导山区群众种植脐橙、茶叶等经济作物,以提高群众收入。
“现在一亩脐橙一年就能收入1万多元,谁还冒着风险种罂粟。”一位村民笑着说。
据了解,通过无死角踏查,全方位宣传,我市已形成了禁种铲毒工作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种毒违法、种毒必铲、种毒必究”的意识更是深入人心,有效挤压了种毒违法犯罪活动的生存空间。
科技引领推进“三位一体”防控
近日,记者见到小郭(化名)时,他正在对无人机进行维护和设备升级。小郭和他所在的团队为禁种铲毒提供无人机航拍服务已有5个年头。
“近期以来,只要天气允许,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奔波在山间、地头,用无人机对可疑和重点地块进行航拍。”小郭告诉记者,他采用无人机低空航拍技术,可以发现隐藏在深山老林、人迹罕至山头的种植罂粟地块。一旦有所发现,他们会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进行反映。
小郭介绍,由于航拍的区域多为偏远山区。有时,为了对一个可疑区域进行有效航拍,他们需要坐几个小时汽车,再背着十多斤的设备爬上一两个小时山路。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航拍成效却很显著。“就连房屋、屋后、凉台上群众种个几株用于观赏,我们也能发现。”小郭颇为自豪地说。
在宁德,像小郭这样为禁种铲毒提供无人机航拍的团队还有多支。从2011年,宁德在全省率先将无人机应用于禁种铲毒工作,多年来无人机参与禁种铲毒作业已达2万多架次,航拍地域覆盖了我市各个县(市、区)。同时,我市还从2008年开始主动向国家禁毒办申请开展“天目”卫星遥感航测,用高科技手段监测深山老林和人力无法到达的偏远山区中非法种植的罂粟,并逐步将“天目”卫星航测和无人机航拍相结合,配合地面踏查,探索出了一套全新的“地、天、空”三位一体的禁种铲毒防控体系。
“该做法突破了人工踏查覆盖面小、客观因素影响大等缺憾,一改‘被动铲除’为‘主动禁种’,最大限度地压缩了毒品原植物的生存空间,有力震慑了种毒违法犯罪人员,有效遏制非法种植罂粟发展蔓延。”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陈鸿斌介绍。
据统计,仅今年4月至5月,我市就利用无人机航拍,先后发现非法种植罂粟地块13处,破获种毒刑事案件5起,治安案件8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3名。
责任编辑: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