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以“乡愁”作画 闽东画家走红网络

2018-07-20 10:30 来源:宁德网 张颖珍

13

《古巷遗韵》-纸本彩墨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见习记者 张颖珍)日前,一组“古巷遗韵”水墨画在网络上悄然走红,只见画中白墙黑瓦、小巷悠长,近处的树枝吐露新芽,远方青山如黛……美妙而让人向往的画面,引发网友纷纷转发,还有人误以为图中是徽式建筑,并表示要去安徽走一遭。7月13日,记者联系上水墨画的作者吴昌耀,他说,该水墨画体现的是福安市穆阳镇的老街巷一角,而他正是土生土长的闽东人。

吴昌耀出生于福安市穆阳镇,是畲族人,初中毕业后他离开家乡到福州学习美术和设计,后又辗转到北京。从广告设计到辞职成为职业画家,他的作品里,总能找到“福安元素”。

这组“古巷遗韵”是吴昌耀在2016年完成的系列水墨画,在画这组图之前,他早在2004年就开始用相机记录穆阳老街、古屋的建筑风貌,“这些是我小时候玩耍的地方,每次回家,都发现家乡变得不一样了,老街变宽了,但也少了小时候的韵味。”因此,吴昌耀将过去所拍的照片一一翻出,选中其中的20张,用水墨画的方式再现当年老街模样。

这组画的走红也是吴昌耀始料未及的。今年6月,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将这组照片和水墨画的对比图整理发布,随后被穆阳镇的“好穆阳”公众号转载,进而被“今日福安”等当地传播力大、影响范围广的“大号”转载,这组画逐渐被人们知晓,在新浪微博、新浪看点上都有了它的身影。

水墨画不仅还原了穆阳老街的古朴韵味,同时也对老街的原貌进行了艺术升华,带着水墨的“滤镜”欣赏老街,让人们对画中的穆阳也起了向往之心。网友“华山”在网上留言说:“看了画家笔下的穆阳故乡,是那么亲切、温馨,仿佛穿越到我们的童年时代。”沪上牧羊说:“画家传神的笔触,勾起我心中淡淡的乡愁,耳畔仿佛听到孩提时在寂静小巷留下的脚步声……”

收获满满的赞誉后,吴昌耀说,这是“乡愁”的力量,“乡愁能带给创作者灵感,同时也给欣赏者带来共鸣。”在吴昌耀的作品里,很大一部分都有“福安”、“畲族”等闽东元素。

2007年,在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移动杯”优秀摄影师评选中,名不见经传的吴昌耀和他的搭档,凭借巨幅摄影长卷《十里长安街》,获得了优秀摄影师奖。此后,《十里长安街》还参加第3届连州国际摄影节、第14届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节、欧洲 EUROPA.art 艺术交流会、德国柏林摄影节等展览,作品被连州摄影博物馆、平遥政府等收藏。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十里长安街》的灵感来源,其实是穆阳苏堤的一堵古墙。

2004年,吴昌耀在拍摄穆阳苏堤时留意到这堵古墙,黄土垒起的围墙,见证了苏堤的变迁,孩童在古墙前奔跑玩耍,展示了新生命与旧时光碰撞而产生的和谐之美。吴昌耀便用相机拍了上百张古墙照片,再选出20多张拼接出一幅长卷,开创了他们日后摄影长卷创作的先河。

而从小浸润的畲族文化,也让吴昌耀的作品中充满了畲乡味道。“我还记得小时候家人围着火盆唱畲歌的场面,一唱就是一整夜。”吴昌耀说,畲族人奔放质朴的感情,打小就烙在他身上。2016年,吴昌耀接受穆阳镇桃花节主办方的邀请,在虎头举办了他的油画个展以及摄影展。

在吴昌耀的创作生涯中,有一件“龙袍”,算是他最特别的作品了。“小时候长辈都有一身蓑衣,方便雨天下地劳作。”吴昌耀说,随着雨衣的普及,蓑衣使用的人越来越少,制作蓑衣的手艺也面临失传,“这些旧蓑衣让人想到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渔夫的纯真,我想把这种蓑衣所蕴含的传统工艺和记忆保存下来。”

2003年回乡,他收集了10多件蓑衣带回北京的画室。这一放就是8年,直到2011年,吴昌耀在宁德支提山华严寺欣赏了珍藏的明代龙袍袈裟原件,他意识到能保存大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唯有珍贵的、艺术的、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因此,他突然有了在蓑衣上画龙袍的想法。

经过细细的打磨,这件“龙袍蓑衣”顺利完成,并在福安导演江祖安拍摄的“福安老手艺”系列纪录片中得以展示。虽然网友在观看影片时对“龙袍蓑衣”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吴昌耀对这些言论全都表示接受,“艺术就是有争议性的,我能做的是把我想呈现的东西做到最好。”接下来,吴昌耀还计划创作一组畲乡题材的油画,展示畲族婚礼、山歌、刺绣等民族特色。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吴昌耀 蓑衣 穆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