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逐梦 伴海启航——记宁德市帆船教练王苏鸿
队员们在训练中。 范陈春 摄
宁德网消息(范陈春 郑力炜 陈清)在前不久结束的第十六届省运会帆船、帆板比赛中,宁德代表队共摘得6金6银10铜,奖牌数位居全省第二。“宁德市的帆船项目,在第十四届省运会没有获得金牌,第十五届省运会获得一枚金牌,今年异军突起,帆船项目由弱势项目到优势项目的转变,这离不开王苏鸿教练的努力。”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
九月的霞浦县高罗沙滩,烈日当空。尽管省运会帆船比赛已经结束,一群皮肤黝黑的少年,在教练王苏鸿的带领下,摆动船帆,穿行于波涛起伏的大海之上。他们是来自宁德市帆船帆板队高罗帆船基地的运动员们,年纪最小的只有八周岁,最大的不过十六七岁,每天中午12点,他们都准时下海训练。
事业 与风结缘
今年38岁的王苏鸿来自漳浦山区乡村,他早期主攻三铁(铁饼、铅球、标枪)项目,并获得不错的成绩。1997年,省帆船队前往漳州市少体校选拔人才。带队教练看中了王苏鸿。经过几轮的选拔,身体条件优越的他顺利通过了考核。从此,他便与帆船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刻苦训练,2001年,王苏鸿在第九届全运会上获得第四名的成绩,实现我省帆船队全国性奖项的突破;他在2001、2002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级奖项,顺利取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2006年和2007年,他接连夺得全国帆船锦标赛冠军,并在2007年获得国家健将级运动员称号;2012年,在舟山举行的全国帆船锦标赛,他继续夺得冠军。
2013年全运会后,王苏鸿与同为帆船运动员的妻子连翠仙一同退役。对帆船运动有着深厚的感情的他们,希望退役后继续从事相关工作。而此时,为迎办第十六届省运会,宁德市体育局发布了“招贤令”,帆船帆板等体育项目急需人才。夫妻俩便来到宁德,投身帆船运动育才事业。
建队 从零开始
为了备战省运会,宁德市决定在福鼎帆船帆板基地的基础上,让王苏鸿带队再成立一个帆船基地,经过了大半年的考察,最终确定了选址霞浦高罗沙滩,这才正式开始着手组队。
由于帆船帆板只是单项目训练基地,无法像少体校一样实行集中式管理,王苏鸿只能就近选拔学员,“这样才能让孩子不把学习落下。”王苏鸿说。高罗沙滩所在的霞浦长春镇的孩子们,便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力军。经过一个多月的选拔,王苏鸿拉起了45名小队员组成的训练队伍。
王苏鸿清楚地记得,2015年9月12日,高罗帆船基地正式成立。由于队伍刚组建,还没有自己的训练基地,王苏鸿只好带领队员们到离高罗沙滩不远的一个鲍鱼养殖场组建临时训练场所。条件异常艰苦,既没经费、也无场所,人手、材料更是短缺。队伍中最小的孩子只有八岁,最大的也才十二三岁,王苏鸿可谓是又当爹又当妈。
“帆船航行靠的是风,同样的场地里风力时刻都在变化,可以说是一项‘见风使舵’的运动。”王苏鸿告诉记者,帆船运动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与身体素质,在赛场上学会把握时机、讲究策略也非常重要,这对运动员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最初招进队里的孩子们大多数是一张白纸,王苏鸿夫妇便将自己的所学所知一点一滴地耐心教授给他们。
2016年1月1日,高罗海滨度假村改造成为高罗帆船训练基地,王苏鸿和队员们真正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帆船基地负责队员们的吃住行和训练。早上队员们就近前往长春镇中心小学和中学上课,中午回到基地吃过饭简单休息后便进行训练。
在王苏鸿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正茁壮成长。
梦想 伴海启航
帆船基地到岸边的距离,退潮时有四五百米,涨潮时也有一百多米,拖着船到岸边可是个体力活。年幼的潘孝凯来自高罗村,每天中午,他与众多队员一起,用瘦弱的肩膀拉着40公斤左右的帆船及配件前往海边练习。除了大风大雨,一天不断。
每年的10月至来年2月,高罗沙滩的风浪会变得大而凶猛,不适合帆船项目的训练,队员们要转场到漳州东山训练基地进行集训。最麻烦的是,到了东山,队员们只能租住在距离基地一两公里外的地方,每天拖船到基地更是对队员的一大考验。艰苦的训练过程并没有让队员望而却步,两年的集训,他们都坚持了下来。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