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林业发展奏强音——青山绘蓝图 闽东绿意浓
奋进新时代 聚焦新宁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行业篇
山村绿韵 游再生 摄
宁德网(林尹 林强)闽东是一座绿城——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490.05万亩,占土地面积1960.16万亩的76.01%;森林覆盖率67.96%,居全省沿海设区市第一。
在闽东经济发展中,林业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闽东的振兴在于“林”。
“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林多是农民增收致富和生态建设保护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和希望所在。改革开放40年,我市林业部门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为己任,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科学护林、科技兴林等举措,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从“植绿护绿”下功夫 森林“水库”催生好生态
青山叠嶂湖水清澈,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这是记者在寿宁县犀溪乡赖家洋村见到的景象。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赖家洋村却是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强降雨和村民无节制地砍伐常绿阔叶林,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经过全民植树造林,并推广沼气池、煤气灶等,家家户户不再上山砍柴了,赖家洋村的生态植被得到很好的保护。“种下金果树,年年有收入”,绿色清新的环境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财富和舒适生活,如今,赖家洋村成了寿宁的“生态第一村”。
据介绍,40年来,我市通过长期稳定集体林地家庭承包经营政策,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大力实施“三五七”造林、“大造林”以及森林经营工程等建设,闽东大地荒山基本得到消灭,让大地重新披上绿装。与此同时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通过大力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等“四绿”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促进山上绿化向山下绿化延伸和优化,有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打造秀美山川。仅2011年“大造林”,全市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24.59万亩,居全省第二,创闽东造林历史之最,先后得到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肯定。
同时,为推进森林集约化、规模化 经营,积极引导林农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实行农企合作,发展“合作社+基地+林农”合作模式,通过每年扶持一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标准化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665家,家庭林场66家,林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廉村 郭建平 摄
坚持“三分造七分管”,森林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生态效益明显提升。据悉,我市实行分类经营,通过完善护林管护机制,放活商品林经营、科学管理生态林,严守林地生态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全面保护天然林;通过加大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力度,进一步丰富造林树种,提高乡土珍贵树种造林比重。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据统计,2000年至今,全市造林绿化面积达到500.1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40.2%,提高至2017年的67.96%,森林蓄积量从1217万立方米增加至4602.47万立方米,省级森林城市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森林“水库”作用进一步发挥。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林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为动力,聚焦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 按照优化布局、强化功能、分区施策的原则,逐步构建以“一带两区三群多点”为主体的空间格局。其中,“一带”是指在北起福鼎、南至蕉城的沿海地区,以基干林带为主建立起一道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沿海绿色屏障;“两区”是指形成以屏南、古田等山区、蕉城、福安、福鼎、霞浦等沿海林业协调发展的两大格局;“三群”是指打造以蕉城、福鼎、福安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的三大绿色城市群;“多点”是指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点水土流失区、重要水库周边一重山等生态安全战略点和重点区位的生态保护与治理。
绿意盎然的柘荣县绸岭村 林钦妹 摄
林下经济——养蜂人家 丁立凡 摄
从“兴林富民”做文章 森林“钱库”增强群众获得感
柘荣县东源乡绸岭村,一个不足500人的小村庄,被誉为“中国长寿之乡”的长寿村。青山叠翠、绿水潺潺、空气清新,都是这里的“长寿密码”。
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改革,柘荣县绸岭村将797亩村集体商品林赎买后,村集体获得100多万元的赎买收入。该收入用于村容村貌建设和投资入股村中企业,每年为村财增收4万多元,并吸引了浙商在该村投资成立绿韵园景林业公司,发展珍贵苗木种植200多亩,通过“企业+农户+基地”经营模式,进一步盘活村集体资产。
既保住青山绿水,又挣来金山银山。绸岭村的成功经验,带动了临近的鸳鸯头、完店等村主动申请参与整村赎买。完店村群众还自发成立基金会,将个人商品林赎买资金注入基金会,并投入以全村群众为成员的万顺农业专业合作社,用于发展农业、林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等项目。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以民生建设为抓手,优化林业产业,促进绿色增长和农民增收。2017年,我市开展了森林经营(森林抚育)碳汇项目试点,分别由霞浦杨梅岭国有林场和周宁腊洋国有林场作为业主单位。项目试点面积10万亩已完成项目设计、实施监测计划、审定核证等工作。根据目前福建省现有碳汇交易行情,平均每吨20元人民币,预计至2026年可获益905万元。
着力推进花卉苗木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开展花卉苗木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强竞争优势,并依托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等项目,大力推进花卉苗木新兴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花卉企业有13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46家,种植专业户157家,从事花卉加工、服务的企业36家,花卉(含观赏苗木)种植面积8.6万亩,产值9.6亿元,销售额2.1亿元,带动花农及花卉从业人员人均增收1790元。
竹业富民成效明显。通过连续实施四期竹业开发富民工程建设,突出“抓龙头、铸链条、促转变”三个环节,继续加大竹业开发力度,积极推进竹业精深加工、竹业新产品研发,促进传统竹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现有竹林面积131.8万亩,产值23.3亿元。竹业示范片每亩收入从600元增至1050元以上。
林下经济发展加速。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和空地,大力推进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发展,实行立体经营,达到“不砍树,也致富”目的。2013年以来,全市共争取林下经济补助资金6745万元,全市林下经济发展经营面积达114.1万亩,参与农户数达19.6万户,产值达36多亿元,初步形成了柘荣县中药材、福鼎市黄栀子、福安市绿竹油茶、古田县食用菌、寿宁县红花油茶等“一县一品一特色”、产业布局合理、示范带动明显的格局,柘荣县还被评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根据统计,近16年来,我市林业产业总产值从36.7397亿元提升至353.1242 亿元,森林“钱库”让群众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油茶喜获丰收
从“绿色食品”求突破 森林“粮库”提供绿色新能量
11月11日上午,首届福安·范坑油茶文化节暨闽浙边界乡村振兴交流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上千名游客欢聚“油茶之乡”福安市范坑乡,领略一场关于油茶文化的盛会。
作为我省重点油茶产区,福安种植油茶有着2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至今该市拥有油茶林面积11.8万亩,种植油茶农民达两万户。范坑乡墩头村油茶大面积单产曾创全国纪录,被誉为“绿色油库”。近年来,宁德、福安两级林业部门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油茶项目,通过实施项目资金补助,大力扶持新造油茶、抚育以及低产林改造,同时不断延长产业链,补足加工短板,百年油茶产业重焕生机。
2012年“福安油茶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福安市被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投资130多万元的福安市范坑乡“绿色油库”油茶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已经完工。该项目包含油茶文化走廊、油茶主题公园、红花油茶园等内容,将有力推进我市油茶产业转型升级,并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立足我市油茶、竹业等传统产业优势,加大力度对林油、林菜等森林绿色食品的开发力度,让林农发展有‘靠山’。”市林业局局长卢秋告诉记者,我市通过品牌建设,扶持龙头企业,以福安、寿宁、柘荣等传统油茶生产县(市)为重点,加强现有低产油茶林改造提升,推动全市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油茶种植面积30.357万亩,茶油年产量2426吨、产值4.5亿元,年产油茶籽2.4万吨,油茶加工企业11家,油茶专业合作社134个。
此外,我市还充分挖掘丰富的竹笋、山野菜等森林“粮库”资源,加强技术指导,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科学经营等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绿色食品产量和效益。2017年,全市年产鲜笋2.2797万吨、产值2.9176亿元,年产笋干1.5999万吨、食用菌(干重)3.6519万吨、山野菜(干重)0.1316万吨、板栗8049吨、柿子(干重)8946吨,为新宁德提供了绿色能量。
(部分图片由市林业局提供)
责任编辑: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