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党建强基础 发展加速度
霞浦县松港街道长沙村,多年来在移民融合、产业转型、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中,积极落实“168”党建工作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个个困难迎刃而解,村民幸福感、获得感稳步提升——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陈清)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从霞浦城区出发,沿着笔直宽敞的东冲路行驶不到十分钟,便来到长沙村,村口海堤上“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已经初具雏形。村口“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这十二个字是长沙村党员带领群众始终在做的事。
融合
长沙村是霞浦库区移民重点村,全村312户1345人中,库区移民有612人。“一边移民从山里到海边,生产生活不方便;一边当地村民生存空间受到挤占,矛盾产生,不融合好发展就无从谈起。”长沙村党支部书记俞云灿说。
由于移民享受的征地等待遇政策和本地居民不同,引起了群众的不解。“我们找到库区移民中的党员,先和他们沟通好,党员们先融合,然后一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讲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村里的发展建设计划,承诺开展道路硬化、环境整治,为村里办实事,获得群众的认可,化解了矛盾。”俞云灿说。
一诺千金。道路整洁了,村容靓丽了,这饱含了许多党员的努力和心血。“原来村里穷,大家忙于生计,哪里顾得上整洁。各种临时搭盖,不论先拆移民的还是本土村民的意见都很大。”俞云灿说。这时,村里80多岁的移民党员王长雁站了出来,带头拆除了违章建筑,顺利推动了整治工作。
党员带头,村民融合,大家拧成了一股绳,有了凝聚力,发展的后劲更足了。
转型
长沙村地处松港街道南郊,是远近闻名的弹涂鱼养殖村,养殖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但城郊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常面临征地、收海等问题,村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没了,生存空间逐步缩小,转型迫在眉睫。
“城市发展了,城郊肯定是市民周末旅游的好去处,所以我们第一时间就考虑发展旅游业。”俞云灿说。2000年,建设寨岗山风景区被村两委提上了议事日程。
“建公园要40多万元,那时候哪里有钱,村里的党员积极站了出来,才有了这公园。”公园主要捐资者、乡贤邱亦成说。村里党员邱霖、杨辉都带头捐资5000元,还肩挑手扛为公园建设出力,霞浦首个农民自办公园建起来了。
寨头山公园不仅是该村党建的一面旗帜,也是村经济转型的一个转折点,转型一步跟上了,步步跟上。
伴随着霞浦经济园区的发展,2012年,村党支部积极联系入驻企业,建议企业不建员工宿舍,给予员工补贴租住民居,减轻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同时,成功发展了村里的“房东经济”。
“一开始村民还不敢干,我先带头建起了两栋楼房,一年房租就超过10万元。”党员邱霖说。有了党员带头,村民积极跟上,还发展了运输业、餐饮业、零售业,实现转型。“我们村运输车就有20多辆。”俞云灿说。
发展
党建引领,长沙村在2017年就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村人均收入超过17000元。但村两委明白,如果不思进取,不进则退,实现村产业提档升级成为党员们关心的话题。
村党支部通过开展“三会一课”、建设党群活动中心等举措,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村两委讨论后决定发展光伏产业,整合村里闲置建筑资源出租,实现村财年增收20多万元的目标。
“有了钱就好办事,我们打算借东冲路通车的机会,提升村里的旅游产业。村口的堤坝将被打造成‘滩涂美食慢生活体验区’。”俞云灿介绍。
得益于福宁湾围垦,村里的上千亩滩涂不再受潮水“侵扰”,堤坝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便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好场所。该体验区一期将建成3幢仿古式木屋及休闲台、木栈道等设施。堤内滩涂种植荷花50亩,作为生态农业观光园主打景观。
乡村振兴还少不了文化元素。村党支部组织人员前往屏南县夏地村考察,将农民油画产业引进村里,村民侯奶玲去年靠卖油画增收6000多元。村里还相继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农民丰收节等文化活动,并将打造长沙村青年创客基地,发挥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优势,进一步聚人气、促发展。
回望长沙村几次转型发展,有着25年村党支部书记任职经历的俞云灿说:“党建是根本。抓好党建,为群众做好实实在在的事情,既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将坚持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加快发展。”
责任编辑:吴圣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