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垅上茶乡”有新事

近年来,寿宁县竹管垅乡竹管垅村立足茶叶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扶贫开发、生态宜居建设,乡村面貌呈现一片生机,被列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2019-10-10 10:46 记者 龚键荣 通讯员 吴苏梅

p1_s (1)

云雾缭绕的竹管垅茶园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龚键荣 通讯员 吴苏梅 文/图)仲秋时节,寿宁县竹管垅乡竹管垅村千亩茶园到处是忙碌的身影,茶农们趁着好时节抢采秋茶。竹管垅是一座因茶而兴的村庄,近年来通过念好一片“茶叶经”,全面推进产业富村、党建领村、环境美村,山村新事遍布各个角落。

念好“茶叶经”

竹管垅村山峦叠翠、云雾缭绕,是不可多得的高山茶产区。该村现有茶园3330亩,人均茶园面积居全县之首,90%的农户直接或间接参与茶产业。

“种茶是竹管垅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前些年,由于茶叶品种单一、茶园管理不够精细等问题,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受到制约。”驻村第一书记钟国清说。

为了探索茶园转型之路,竹管垅村党支部立足村情,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提升茶产业上精准施策。一方面,免费向茶农发放优质大白茶苗30多万株,改造茶园面积达150多亩;另一方面,建立茶叶可视化党员示范基地,推广茶叶全产业链扶贫模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茶产业提档升级,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2018年,竹管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650元,村财收入突破10万元。

今年以来,竹管垅村为了解决茶青销售难、无固定交易场所和交易流通不规范等突出问题,着手建设集茶青交易市场、电商服务中心、综合客运站等为一体的茶产业服务中心。与此同时,该村立足长远发展,积极探索“茶园+体验+旅游”的模式,依托连片茶园优势,规划建设摄影台、观景台、观光木栈道、种植观赏花卉等,实施“茶旅”融合发展。

党建来引领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去年,竹管垅村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契机,优化一线脱贫攻坚力量,村两委班子吸纳农村茶叶种植能人2人,返乡创业大学生1人,整体平均年龄较上届降低10岁;择优录取农村“六大员”10人,其中大多为经济能人,拥有较强的带富能力。

新班子带来新风气,村党支部结合村情实际,采取民主治理“五日制”、垅上夜话、乡村课堂等方式,将党员教育管理与听民情、解民忧、惠民生结合起来。

“村两委每天实行值班制,每周一是民主议事日,每旬第一天是书记接待日,每月第一天是党员活动日,每季度第一天是村务公开日。”钟国清说,民主治理“五日制”让村干部在村在岗成为常态,确保群众随时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依托民主治理“五日制”,村两委一年来共议定30多个项目,接待群众1000余人次,汇总梳理民生领域问题4大类20项,开展党日活动20余次。

“垅上夜话”听民情制度是竹管垅村的优良传统。由于村民白天多在田间地头干活,村干部为了及时掌握群众的问题和困难,便利用晚上时间走家串户,把群众“上门诉”转为干部“下村访”。

驻村近两年,钟国清感慨农村工作的难点是如何密切联系群众,而突破点也在于此,“村干部只有深入基层,打破交流屏障,才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凝聚人心”。

旧貌换新颜

去年,竹管垅村脱贫“摘帽”,捧回“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旅游特色村”两块招牌;今年,又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些成绩令村民感到自豪。

老党员柳石本说:“竹管垅村基础薄弱,过去‘脏、乱、差’问题较为严重,很多村民在房前屋后搭盖鸡笼鸭舍,随处堆放杂草杂物,可现在这些不文明行为都不见了。”

改变,源于持续实施近两年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竹管垅村坚持建管结合,建立长效机制,成立领导、监督、巡逻、保洁四支队伍,通过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的整洁度和舒适度。与此同时,该村坚持发动群众,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开展最美庭院评选,引导群众参与美化家园建设。

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街道两侧增设了花箱和垃圾桶,严重影响村容的鸡笼鸭舍被拆除了,茶文化元素融入统一的店招、路标中,茶园套种了500余棵樱花、碧桃,乡村面貌实现美丽蜕变。

今年初,竹管垅村两委梳理了村民最关心的13个民生项目,形成《竹管垅村2019年扶贫项目一览表》,其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是重中之重。钟国清说,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竹管垅村将持续推进环境整治,进一步实现绿化、美化、亮化。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