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聚焦民生热点 合力治理攻坚

——市城建集团多举措打造中心城区清新水环境

2019-10-15 10:27 张文奎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中心城区65.34公里市政污水收集主支干管网,建设截污管道9353米,改造排放口366个,建成配套临时一体化污水处理生化设施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5万吨/日,同时设置5000吨一体化污水物化处理站1座,污染治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10月12日,记者在中心城区北港河道环境整治工作现场见到,市城建集团新投用的新能源仿古型(中型)打捞船正在开展清理作业。该船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收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在大面积爆发泥花和藻类的水面,呈现良好清理效果。现代技术的运用是市城建集团打造清新水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和海漂垃圾清理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市城建集团坚持把检视问题、整改落实与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同步推进,以提高群众对水环境满意度为目标,结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综合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垃圾清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手段,系统、扎实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海漂垃圾清理等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合力攻坚,组织保障是首位。市城建集团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水体攻坚战相关制度机制。通过签订责任状,压实整治责任。多次召开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海漂垃圾清理工作部署会,细化部署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攻坚任务。领导班子紧盯施工作业面,高频率深入现场,及时研究解决疑难问题。

“我们要求做到河域、海域实时工作动态天天上传,逐溪逐河逐水域抓好治理,对标对表逐一抓好工作进度任务落实。聚焦存在问题,剖析原因、创新思路、找准支点,全面抓好整改落实。”市城建集团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市城建集团班子成员按分工清单,各参与单位按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时间节点,对标对表,倒排计划,挂图作战;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周梳理存在问题;抓住重点环节,盯住关键时候,依法依规推进项目进度;充分发挥施工监理和设计单位的作用,加大施工现场指导力度;成立专项工作督查组,实行“定点检视、沿线巡查、月度考核”,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目标。

民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就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为确保黑臭水体治理取得实效,市城建集团先后投入9120万元,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管网新建改造、内河排水截污等11项工程。

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中心城区65.34公里市政污水收集主支干管网,建设截污管道9353米,改造排放口366个,建成配套临时一体化污水处理生化设施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5万吨/日,同时设置5000吨一体化污水物化处理站1座,污染治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日前,由市城投公司负责承建的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三期工程动工建设,雨污分流改造三期工程改造范围约为4.46平方公里。项目新建污水管24943米、雨水管1560米,排水管道清淤长度39公里,路面开挖及修复面积68121平方米,更换检查道路井盖2500套,增设防坠网3500套。

“目前正在岐头、塔山、贵岐村及六小、建新路、洋中路、天王路、暑前路等10个片区改造,已完成新建雨污管道约7000米。项目实施对提升城区水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市城投公司负责人介绍。

机制和资金坚实保障基础上,一些现代技术被运用到攻坚战中。在完成贵岐山污水处理厂技改扩建二期工程的技术上,使用反硝化滤净技术,确保城区污水的尾水排放标准从一级B提升至一级A。市城建集团还突破传统人工打捞模式效率低的瓶颈,斥资170余万元建造专业化近海海域海漂垃圾全自动清理船,并增配1艘新型电动漂浮物自动清理船,有效保证了我市沿海近岸海漂垃圾、中心城区约57公里内河收集、清理、辅助打捞和东湖塘3910亩湖面的保洁工作。

同时从源头入手,开展新型高密度聚乙烯材料渔排产品的生产、销售,推动我市海上养殖实现生态环保。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海漂垃圾清理约6.775万立方、河漂垃圾清理约202吨,海域水面景观和城区水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我们将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工作抓手,聚焦民生热点,合力治理攻坚,确保如期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市城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