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我市坚持产业优先,推进扶贫开发—— 唱响“山海经” 阔步“增收路”

2019-10-20 17:14 王志凌

p1_s

福鼎栀子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一大产业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王志凌 文/图)金秋的寿宁下党,溪水潺潺、红叶点点,秋色宜人。溪畔,慕名前来考察、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曾经的下党,是无公路、无电灯、无自来水、无办公场所、无财政收入的“五无”特困乡。靠山吃山唱山歌,立足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产业支撑、旅游发力,下党不仅脱贫“摘帽”,还成为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1988年的186元增长至2018年的13066元,整整翻了70倍。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推进扶贫开发中,我市始终坚持产业优先,注重把扶贫嫁接到产业上,坚定不移走好“大农业”的发展路子,持续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脱贫致富的幸福欢歌传唱山海。

念好“山海经”  打响“特色牌”

闽东,气候温和湿润,山海资源丰富。如何利用资源、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就给闽东指明了根本路径,强调“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发展大农业是闽东坚定不渝的方向,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并对闽东农业发展提出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这份契合闽东实际的珍贵“山海经”,引领着宁德农业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念好“山海经”,打响“特色牌”。立足宁德地方资源和产业基础,突出做强做优做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

在“南国葡萄之乡”福安,葡萄园绵延如海,葡萄产区遍布该市13个乡镇129个村庄,已成为全省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葡萄生产基地;

在“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进培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食用菌上下游产业链产品,“县域工厂化”渐入佳境;

在“云端之城”周宁,立足高山气候特色,发展培育花卉苗木企业,高海拔花卉苗木产业风生水起,年总产值达7000多万元……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打造了福鼎白茶等一批农业产业强县、福安赛岐葡萄等一批产业强镇,培育形成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福安葡萄、柘荣太子参等一批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筑牢了群众脱贫支撑。2018年,宁德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377.81亿元,占全市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的93.1%。

唱好“融合戏”  激发新动能

金秋时节,虽然绝美的桃花季、诱人的采摘季早已结束,但在福安穆云乡虎头、溪塔两个相邻的畲村里,仍有不少游客到访,赏秋休闲,其乐融融。

虎头,闽东乃至福建赫赫有名的“桃花村”,种植水蜜桃面积1600多亩,年产量1200多吨,年产值2400多万元,成为畲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溪塔则是“中国最美葡萄沟”,沿溪种植刺葡萄面积达1200多亩,年产量2400多吨,年产值1200多万元,有效带动了畲村经济发展。立足这些特色产业,两村“农旅融合”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在虎头畲村,斥资600多万元,完成步行道、跨溪栈桥、观景亭、桃文化长廊等项目建设,成为集现代农业、特色村寨、民俗文化、观光休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美丽畲村,仅今年桃花节期间就吸引全国各地游客7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元。

农业与旅游“联姻”,是我市坚持产业优先、推进扶贫开发,唱好的其中一场“融合戏”。着眼于走好“大农业”的发展路子,我市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提高农产品产后附加值;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与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和顺丰冷运等大型物流企业合作,构建电子商务和冷链物流无缝对接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让贫困户优质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积极开发多种功能,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可视化“定制茶园”等创意农业和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等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贫困群众增收。2018年全市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480亿元,到2022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

扶好小农户  共奔致富路

“在家门口挣钱,农活打工两不误。”福鼎市点头镇大坪村村民董选创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笑得合不拢嘴。

大坪村地处福鼎白茶核心产区,依托白茶产业,村里先后引进六妙、董德等茶企,通过“企业+村+基地+农户”模式,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去年,大坪村人均收入达1.8万多元,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董选创也顺利实现了稳定脱贫。

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我市围绕小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一手抓带动,组织开展“一户一增收”产业扶贫行动,探索推行龙头带动、能人引路、帮带分红、定制产品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搞生产、闯市场、增收入,做到所有具备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一项增收项目。目前,全市1000多家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电商+农户”“定制种养”等方式,累计带动1.5万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户均增收4500多元。

另一手,则抓服务。按照“缺什么就帮什么”,我市因户因人施策,一户一策推动,及时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遇到的难题。以发展资金为例,我市在每年统筹1.5亿元以上财政产业扶贫资金的基础上,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累计为贫困户贷款7.2亿元、覆盖率达56%,平均每户落实信贷资金3至5万元,较好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难题。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5%,已连续6年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干劲十足。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