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造就新生活 福到千万家

我市持续推进实施“造福工程”,累计完成搬迁40.4万人

2019-10-21 10:12 张文奎

p1_s

下岐村新貌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文/图)秋风起,天渐凉,白马江畔下岐村里却暖意融融、笑声荡漾,这里是连家船民漂泊日子的终点,也是上岸定居幸福生活的起点。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村党支部组织40多名村民前往宁德市区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年过七旬的刘细眉高兴地说:“没想到这辈子能不住小船住楼房,还能到城里看电影。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就开始探索畲族群众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等移民搬迁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又亲自推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并在宁德市率先推行“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边远村搬迁”等搬迁扶贫“造福工程”。福建省委、省政府连续26年将“造福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我市持续推进实施“造福工程”,累计完成搬迁40.4万人。

上 岸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截至目前,我市2.4万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连家船民从曾经的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漂泊无依;到今朝前有大海,后有高山,安居有靠,靠的就是党的扶贫好政策。

渔民新居傍海依山而建,崭新的柏油马路两旁商铺林立……这是福安市下白石下岐村的美丽新姿。来到村委楼里,铮铮誓言引人注目:牢记嘱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把下岐打造成闽东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

下岐村是连家船民聚集的纯渔业村,“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是那时连家船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上岸定居成了几代人的梦想。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下岐村开始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1997年至1999年共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兴建了2个渔民新村和6个渔民安置点,建房339栋,将511户渔民2310人搬迁上岸。

“我们还完成渔民广场扩建、休闲凉亭建设;完成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进村道路‘白改黑’、边坡整治和绿化工程;电力、通信、广电管网已完成部分改造;完成改水改厕工程,健全污水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等。确保船民搬上岸、住下来、富起来后,生活还要持续美起来。”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说。

同样受益于上岸定居好政策的还有溪尾镇溪邳村,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帮扶,久久为功,使该村从曾经的一片滩涂成了如今的国家级最美渔村。村民们高兴地将新修的柏油路命名为“渔家傲路”。“感谢党和政府,让连家船民过上好日子,我们觉得骄傲和自豪。”村党支部书记江宽全说。

村民的居住条件从木房到石头房再到海景房“三级跳”的历史变迁,生产方式也实现了从“讨海为生”到“牧海耕田”的改变。安居乐业在这里生动实践,目前溪邳村已发展藻贝类种养殖3000多亩,渔排1500多亩。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9875元,村财收入超过120万元。

下 山

船民上岸、山民下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屏南县双溪镇乾源村石牛头自然村贫穷落后,是一个“挂”在崖壁的老区贫困村,全村仅有10户人家。村里老人回忆:“农闲时,只能上山砍柴补贴家用。三天上山砍柴,一天拉着板车卖柴火,总收入二三十元,平均一天不到十元。农忙时,家家户户在田地里忙碌,由于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农户种田只能勉强够糊口。”

面对困境,村里唯一一位党员张纬诵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十多名团员青年和村民,开垦茶山,种植食用菌,修建机耕路,建起共青团水库,培植了200亩青年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脱贫志气是闽东干群矢志摆脱贫困的精神写照。

“2000年全村10户村民全都搬迁到‘兴福村’,现在村民们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好了。”乾源村村干部说道。

走进霞浦三沙镇东山村,紧挨着沈海高速三沙互通口,交通便利,新房林立、产业兴旺,畲族风情扑面而来,但在上世纪80年代可是另外一番景象。时任东山村村主任林阿瑶说,东山村当时共有22户住在茅草房里,胡家山、罗五自然村的13户茅草房更是搭在山沟里,只有一条小路通往行政村,一下雨就没法出门。

在“造福工程”的帮扶下,东山自然村10户茅草房采取就地改造、政府补贴的方案;对胡家山、罗五等自然村13户群众采取镇、村两级选址、出资、征地和建房的方式,集中搬迁,让偏远群众聚集于东山主村,方便生产生活。

今年60多岁的东山村村民兰阿灯受益于搬迁政策,住上了240多平方米的水泥房。这是原来在山沟里住了几十年的他怎么都不敢想象的。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闽东,像乾源村、东山村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如福鼎赤溪、寿宁下党,都是有了造福搬迁工程,才彻底摆脱了自然环境的桎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造 福

“造福工程”好在“一个都不能少”,优在“因地制宜”,贵在“扶上马、再送上一程”,让扶贫对象挪穷窝、拔穷根,轻装上阵谋发展。     

市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在造福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中,我市还力求做到 “三个三”:一是在安置规划上做到县城城郊、中心集镇、中心村“三集中”; 二是在促搬促建上做到补助资金、新村规划、设施配套“三保障”; 三是在后续发展上做到就业、就学、就医“三就地”。

多年来,全市规划210个地块作为集中安置区,按照“逐村锁定、逐户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引导生活条件恶劣、交通出行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的边远山村和连家船民群体,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安置规划区“扎根筑巢”。

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陆续对21个自然村实施搬迁,使中心村形成513户2130人的“聚集效应”,搭上了高速公路过境、核电项目落地的经济发展“顺风车”。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党委书王周齐说:“高速公路建设的弃渣地被我们利用起来,一边可以作为村民移民搬迁的拆迁地,搞好‘造福工程’搬迁,另一边可以引进企业落户柏洋。”村庄有了支柱产业、群众有了就业渠道,2018年,全村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

我市坚持群众自愿和政策引导相结合,采取“财政出资、群众自筹”的办法落实搬迁建房资金,特别是对经济基础特别薄弱的建档立卡搬迁户,实行省级补助、贴息贷款、市县配套“叠加政策”,帮助搬迁群众完成新居建设、顺利入住。同时,对安置区进行“统规统建”,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配套,并留足安置群众的生产生活空间,实现“建一个安置小区、成一个美丽乡村”。

2019年10月17日,福鼎白茶微电影《最美的样子3》在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赤溪村开拍,昔日的贫困山村正以更加美丽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多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制定新村规划,把造福工程与当地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民俗文化保护和发掘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发展路子,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

“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对搬迁群众做到“政策随户迁、帮扶随人移”,既保持原有帮扶政策不变,又使之同等享受当地社会公共服务,并通过就业推荐、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助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不论是船民还是山民,通过造福搬迁实现了“居有所住、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的梦想。

十几年间,下岐村共培养了26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他们走下渔船,登上陆地,迈向全国。溪邳村因为村财殷实,老人老有所养得以保障。村里支付全村37至59周岁村民的社会养老保险费用、医疗保险和村小学学生寄宿费和生活费,考上本二、本一的本村大学生还可获得2000元至3000元的奖励。

柘荣县东源乡岚下洋新村,不仅为搬迁群众配套建设了卫生所、幼儿园,成立了居委会,而且还引导推荐80%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在附近的工业集中区务工就业,真正使搬迁群众“山民变居民”。

造出一方新天地,福到万家感党恩。霞浦上岸定居渔民新村的一副对联,生动揭示了造福工程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也表达了脱贫致富的群众对党的好政策的感恩之情,通过易地搬迁,根本改变山区、海边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他们未来的小康之路也定将顺遂安澜。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