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葛洪的足迹

2020-03-09 11:12 郑飞雪

涵江村葛洪山茶园 霞宣 图

□ 郑飞雪 

葛洪沿着东南海岸走,被一座山拦住,他的脚步停留下来。葛洪居住过的山,后人叫葛洪山。这是葛洪弘道生涯中,唯一以他名字命名的山。

我到达葛洪山时,时近中午,山顶还有一段距离。抬头望峰,壁立千仞,如一道屏障直插云霄。葛洪山脉沿东西走向蜿蜒,屹立在海岸上,被誉为“东南第一峰”。山脚,海雾迷茫;山中,雾气缥缈;山头,云雾笼罩。据说,清晨和傍晚雾气会更大。正午的雾气稀薄,如久远的时光,在眼前恍惚着。

东晋时的葛洪正被一场雾驱赶着,从山脚一步步迈向山颠。雾,忽东忽西,笼罩现实,呈现另一种理想。葛洪穿过云雾追逐他的理想。葛洪的理想是弘道倡医,炼丹制药,修身养性。山坡上的草,展开温暖的笑,牵引葛洪的脚步一路向上。艾草、苎麻、青蒿、半枝莲、枸杞、当归、苍耳子、石斛、土茯苓、黄精、苦地丁……各色花草匍匐山径。有的草贴向地面,等待他单薄的草履掠过;有的草从岩缝间伸出手,等待他轻轻相握;有的草抻长脖子,探头探脑。葛洪被草木的温情感动着,仿佛遇见前世的亲人。他留连山坡上,林间的松花、桂枝、荔枝树、桃树、橄榄树、李树……飘来阵阵芬芳。有的枝梢挂着蜂巢、蝉蜕,在风中摇晃;有的草丛隐着蛇蜕、羌螂虫,随风摇摆。忽然,葛洪的脚被一根青风藤绊住。他低下头,看见植被覆盖下的土壤,杏黄的泥土泛着红晕。那羞涩的红晕像蒸熟的地瓜绵糯的瓜壤,飘散出缕缕香气,葛洪嗅到泥土的芳香。他用手捏了捏泥土,发现橙黄的泥土里闪烁其词的颗粒。这些颗粒泄露着岩石的机密:矾石、硝石、石灰、石黄、石胆、戎盐……泥土里包藏的石料,可以冶炼丹药。葛洪欣喜地剖开一堆堆泥土,寻觅着丹石。山脚下迷茫的大海,有牡蛎、鲍贝、鳖甲、海螺、海藻等海生物,山中有矿物、药草、果仁、虫豸等,可以用来炼制各种品质的丹药。一场雾,如冥冥中的召唤,葛洪一路风餐露宿邂逅了山海药材。葛洪的脚步迈向山巅,在山上建屋、筑台、居住下来。在葛洪的脚步到达之前,山原名高平山。

远离尘嚣的生活,应该就是仙居生活吧。葛洪晨起炼丹,薄暮时分打坐。当暮色笼罩,他端坐在云峰之上,脚下海雾茫茫,会想些什么呢?山顶上的石洞、石屏、石几、石床、丹炉、棋局、篆刻等器物,见证了一个人在荒山生活的足迹;印证了一个古人飘飘欲仙的生命理想。

我沿着葛洪的足迹走,遇见一垄垄茶,以流水的线条盘恒在山坡上。茶园修剪得很整齐,人工的耐力通过茶树,以优美的线条展示出来。雾气中的茶,闪着翠绿的光,透过正面的叶片,看见背面的山岚。赭黄的泥土,似乎静静述说着与葛洪相遇的时光。这片富锌的土壤,让生长的草木葱茏,闪着诱人的光泽。高山茶沉浸在古老的光阴里,与世无争。当年葛洪是否采下一片片茶青,用清澈的泉水泡开,解除旅途饥渴?隐修于世,清静养生,能专心探索。葛洪以炼丹的形式,研制药品。他撰写的《抱朴子》《金匮药方》,字里行间一定穿透着这座山上的茶时光。茶,因为葛洪的一段时光,叫葛洪茶。葛洪茶于每年第一个月圆之前采摘,制作成开春节气最早的茶——元宵茶。元宵茶,被誉为中国“第一早茶”。因为高山、海雾等地理、气候原因,元宵茶韵味独特。一壶茶,倾泻出金黄的汤色,如初春明媚的阳光,飘散着板栗香、松花香、橄榄香、荔枝香,缕缕回甘唤醒春天的梦呓。求仙的传说化成舌尖上一缕缕气息。

葛洪的愿望,也是百姓的愿望:摆脱疾苦,健康长寿。他把各种药材经过化合、分解、离析、萃取等一系列化学程序提炼成丹药,是强身健体的养生丸。人类的发展,在于不断超越自已,挑战未来。葛洪的追求让生命比草木尊贵,比虫鸟更坚强。葛洪未来的憧憬,展现在今天的葛洪山脚下。乡村背山面海,物质生活就地取材,恬淡而居,和乐生活。一代代追索,一代代传承。葛洪不畏艰险的求索精神,影响着山脚下的东吾洋居民。

在葛洪离去一千两百年之后,清朝嘉靖年间,竹屿岛有位青年名郑洪图,他试探着把春天的竹竿扦插在海水中,吸附蛎种,发明了竹蛎养殖,并载入中国首部海蛎养殖史《蛎蜅考》。智慧和劳作,让东吾洋成为春耕秋收的海上田园。春收海带,秋扦竹蛎,冬播刺参,秋收紫菜。沿海家园被誉为全国海带之乡,紫菜之乡,南方海参之乡。海面上,一根根养殖竹竿像水田里的秧苗,茁发着生机;蜿蜒的水路,悠游的船只,翔飞的鹭鸟……勾勒着水墨风光。波光云影,是摄影爱好者追逐的天堂。那片光,是时间,是历史,照亮了葛洪晋时的梦。山之南面的东吾洋,是全国少有的湖泊式海洋。这片海,风光旖旎,千年后成为渔民耕种的金饭碗。富庶产生梦想,安宁拥有和谐。葛洪炼丹制药,为了去疾消灾,呈现今天安康生活的理想。

葛洪山以西,沿着葛洪的足迹穿过茶园,三个不同年代的贝丘遗址高低错落,呈现成弧形映入视野:黄瓜山贝丘遗址、屏风山贝丘遗址和葛洪山贝丘遗址。葛洪山贝丘遗址坐落在葛洪山腰,迄今两千多年,是目前世界地理位置最高的贝丘遗址。它像古人一路风尘遗落下的小褡裢,等待一双手郑重打开它,解开时光深处的秘密。远处的黄瓜山贝丘遗址并不像黄瓜,像一个马鞍坐落在小马村旁,等待将军的手策马扬鞭。黄瓜山贝丘迄今四千多年。因其显著的文化特征,近年,经福建省考古界认定,提升为黄瓜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存。我曾怀着崇敬的心情到访过这片远祖的聚居地。山不高,长满了野草和灌木。用木棍挖开泥土,寻找被岁月掩埋的贝壳、陶片、瓦片。那些碎片裹着泥土,辨不出最初的斑纹,像现代碎片,又像古代碎片,每片碎块都裹藏着生活的谜。伫立山头,仿佛听见先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螺号声声向远方传递着讯息;狩猎归来的脚步惊飞了林鸟,草间野兔奔突,糜鹿逃窜。生活细节犹如一朵朵山花,安静地开在脚边。葛洪的脚步是否涉过这些远山,与古人会晤?不同海拔的贝丘遗址,记录着人类迁徙的脚步,从海洋迁往山地,从低处迁往高处。前人的脚步,促成今天的文明。东晋葛洪的一次跋涉,成为后人探索的一条途径。

葛洪山北面山脚,坐落着闽东最早的县份——温麻古县的旧址。温麻县,因温麻船屯命名。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在福州设立“典船校尉”一职,掌造海船,在福宁湾的古县村一带设立温麻船屯。闽东沿海多山,盛产造船木材。“温麻五会”技术制造出一艘艘海船,用于通航、商贸、海战,迎向历史的风浪。葛洪穿过温麻古县登上高平山时,三国烟云已消逝成历史,但造船场的工事依旧繁忙着。山脚船板敲击声,拉船的号子声,浪涛哗哗的声响,像动听的歌谣,载着葛洪的梦想启航。葛洪在山上居住两年后,继续南下,于公元332年到达广东罗浮山。

葛洪晚年携着妻儿隐居罗浮山,内擅丹道,外习医术,撰写了多部医药著作,成为岭南医学的开山始祖。一千七百多年后,科学家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翻开葛洪记录的《肘后备急方》,其中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让她深受启发。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解决了世界疟疾问题,拯救了数百万生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葛洪的医学实践,为后人的医学研究打开了通道。

葛洪山,记录了葛洪的脚步。葛洪的智慧,不在于行走的路途,在于目光。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