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当年弹洞壁 今朝美如画 ——坑头村纪行

2020-06-22 10:27 林思翔

 

中共宁德县委重新组建、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纪念碑 徐龙近 摄

红军亭 徐龙近 摄

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徐龙近 摄

梅坑革命历史展览馆 徐龙近 摄  

林思翔

雨后初霁,万物清新,霍童山水更显妩媚秀丽。

霍童是宁德(现蕉城区)北部重镇。一句“宁德好霍童”的赞语令霍童成为古往今来多少人心仪之地。我想,霍童之“好”,不仅在于物产丰富,街市繁华,还在于这里山水清丽,乃至辽阔腹地独特的山乡风情。

坑头村是霍童具有独特山乡风情的一个村落。久雨放晴,我们一行就驱车直奔坑头,叩访这个古老的村庄。

车子沿着山路旋转而上,隐入植被丰厚的山地中,在林荫道、竹荫道中穿行,爬上一段坡,遇上一坡林;绕过一道弯,撞见一弯竹。公路两边葱郁滴翠的林竹闪着亮光,绽开笑脸,有的身姿还微微前倾,似在向我们行注目礼。清新山风徐徐吹来,不断地给我们送上甜润的空气。林竹护卫,清风作伴,令我们顿感眼爽神清,不知不觉间车子已“跃上葱茏数十旋”,到了半山腰上。

可能是听说有客人进山,山雾也似乎急匆匆地赶来表示欢迎。山里的雾不像海边雾,海雾愚钝、呆板,白茫茫的一片,少有变化。山雾就不一样,不仅灵活,而且多变,会营造风景。透过车窗,我们看到有的如轻纱在山巅挪步飘移,让雾霭后面的青山时隐时现;有的如厚棉紧紧裹住山头,使一方山野一片混沌;还有的从谷底腾跃涌起,形成絮状的透明薄片冉冉升空,造就蓝天白云的朗朗苍穹。车在山中行,人在看风景。在雾海中穿行的我们,别人看不见我们,我们却能“雾里看花”,欣赏变幻莫测的山雾,遥望雾散云清别样清晰的远山和蓝天。

穿过雾海,跃上峰巅,也就到了山坑的头顶了,海拔740多米的坑头村到了。山顶其实是一块平地,100多户人家就聚集在这群山环抱的山坳平地上。黛瓦粉壁的新楼与厚实土墙的农屋杂然相处,现代中透出传统的意味。周遭山峰延绵,茂林修竹郁郁葱葱。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水清沏透亮。山头高地上耸立一座“红军亭”,昭示着这是个红色的村庄。

村口操场上,一座由宁德(现蕉城区)县委、县政府建立起的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宁德县委重建、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地纪念碑拔地而起。碑后一座小白楼是革命历史展陈馆,馆的后面一座宽厚的方形土楼便是80多年前中共宁德县委重建、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瞻仰、参观后,我们对这个村以及周边这一带山村革命历史有了了解,对地处深山腹地偏僻山区的这一带人民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霍童及其周边山村,是一个点燃革命火种的地方。早在1931年4月,共产党员、霍童青年颜阿兰,就成立了宁德县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霍童小组,从此揭开了宁德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序幕。不久,共青团福州市委书记叶飞来到霍童与颜阿兰一起领导群众开展“五抗”斗争,建立革命武装,发动了震惊闽东的“霍童暴动”,缴获了反动民团枪支弹药,打响了宁德县工农武装斗争第一枪。与此同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坑头村成立起宁德县第一个贫农团,梅溪坑头一带山村先后成立了79个贫农团,参加人数近千人。他们中的许多积极分子后来加入了红军、游击队。

革命斗争的深入,引起敌人的恐慌,斗争形势越来越残酷。革命领导人颜阿兰被捕遇害,党内一些不坚定分子变节投敌等等原因,致使宁德革命活动一度转入低潮。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闽东临时特委派人来宁德指导工作。1934年7月,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在坑头正式成立,坑头人池陈旺担任主席。同年10月,中共宁德县委也在坑头重建,书记范铁民。至当年冬,全县共建立了5个区委、102个支部,有党员467名,坑头、梅溪、桃花溪一带山区成为宁德革命的中心区域。1934年9月底,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就在离坑头不远处的支提寺成立,成了闽东的一支劲旅,在闽东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有奋斗就会有牺牲。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坑头、上洋、梅溪、后洋、桃花溪一带山区成了闽东特委和红军游击队的根据地。这里的人民为红军游击队供应粮食、日用品,站岗放哨,照顾伤病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他们宁死不屈。曾任宁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和中共宁德县委书记的池陈旺,于1936年被捕,受尽酷刑,英勇就义。三年期间,光梅坑地区被敌杀害的群众就有101人,被毁村庄51个,被烧被毁的房屋及被抢的耕牛、猪羊、粮食等不计其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如今,80多年过去了,坑头这片红色沃土依然荡漾着一股人间正气。让我们永远记住为革命胜利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和为革命做过贡献的干部群众。

都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坑头,这个历经血与火洗礼的村庄,不仅花香,还是一片美丽的土地。站在村里的宽坪上,可以看到周围五座绿油油的大山如散开的五指一样环绕,共同朝向村中心一座褐色圆形的小石头山包,形成“五龙戏珠”的自然景观。沿着小石头山包前的清溪溯流而上,不远处可见从高空不停飘洒雨点的“珍珠瀑”。瀑水不断,涓涓细流,使村庄充满灵气。

村头三涧溪是宁德母亲河霍童溪支流之一,因位于山巅,蓝天映衬,水色瓦蓝瓦蓝的。绿水在坑头境内形成一个湖泊,犹如翡翠落在蓊郁的崇山间。登上高坡俯看,可见湖泊弯来绕去,状如“乡”字,人们在欣赏这大自然美景时,不免撩起乡愁,不经意间儿时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便漫上心头。

坑头溪畔,有棵古老的红豆杉,遮天盖地。边上立一石碑,上书“宝树流芳”四个大字。据传这树是明永乐三年(1405年)谢氏先祖来此立村肇基时种下的风水树,至今已600多年,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我看到一对中年夫妇在树下驻足观赏,流连忘返。他们明知“此红豆不是彼红豆”,可他们宁可相信此红豆就是“南国红豆”,撷取几片叶以做纪念,为的是践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训。我想,此“红豆”对青年情侣更具吸引力,他们可以借“红豆”盟誓爱情的忠贞。

山清水秀的坑头村,因位于崇山峻岭深处,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由于没有公路,村民出山进山都是靠两条腿翻山越岭,去一趟霍童镇区来回30多公里,一天时间还紧赶慢赶的。交通不便不仅影响了村民生活,也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1998年的一天,宁德地区和蕉城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老促会)的几位老同志爬山上岭徒步到了坑头村,对老区人民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们向当地党政领导反映了这里的实际情况,希望上级帮助坑头解决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通电视“五通”问题。在地县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村民一年的努力,坑头村全面实现“五通”,还成了“五通”的先进单位。1999年10月,宁德地区“五通”现场会在坑头召开。2000年全省“五通”现场会在宁德举行,与会人员还专程到坑头参观。

1999年11月4日,是坑头人难忘的一个日子。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坑头村调研。他走进群众家里,与群众拉家常,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当他听说坑头已经解决了“五通”后,十分高兴,并指示说:“一定要加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力度,还要继续落实责任。基本实现‘五通’工程,不等于不要扶贫,还要继续做好配套设施工程,帮助坑头老区群众解决生产出路问题。”

遵照这一指示精神,镇、村领导带领群众不断强化“五通”配套工程,同时,从坑头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出路问题”。

大家分析认为,坑头的美在山,坑头的富也在山,要靠山吃山“唱山歌”,脱贫致富奔小康。坑头山地辽阔,且山高雾大,发展茶叶优势明显,于是把茶叶列为“一村一品”项目,重点发展。当时品种单一,产量不高,没有加工厂,只卖青叶,收入也低。新世纪初,村里引进了金观音、金牡丹、金冠茶等新品种,新品种面积从原来的60多亩扩大到1400多亩,更新培育“土茶”老品种,建立“无公害生态茶园”,又办起多家茶厂,还从外地引进茶企,请来制茶师指导村民制茶。新品种、新技术,加上精加工,茶叶品类增加,质量提高,村民的收入年年多起来。现在村里生产的“坑头茗茶”“霍童山茶”都享誉茶界,后者还进入北京老舍茶馆,成了该馆的品牌茶。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16000元,其中茶叶人均收入达10100元。

在发展茶产业过程中,当地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干群齐心协力,不断把茶产业做大。开始引进新品种时,有的村民持怀疑观望态度,村干部就先在自家茶园试种,用事实来说服群众。当群众因缺乏种苗经费发愁时,市老促会就帮助解决种苗款,把苗木送上门,并帮助筹措办茶厂资金;区、镇领导挂点帮扶,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完善;当缺乏平地建茶厂时,干部群众就一起苦干,硬是把一座石头小山包一凿一凿地敲碎搬走。

制茶师薛先生说:“我当年就是被这种正气所感动,从正气中看到希望,带着妻子从福安来坑头帮助村民制茶,在这里一住就是15年,我还要长期住下去。”他说,坑头山好、水好、茶好,人更好!

如今,坑头人已经不满足于种茶、制茶,他们发挥山高雾多和山场宽阔的优势,创办了观光茶园。海拔800多米的月亮山,周围分布着7座茶山,行行青绿的茶树,像田径场上的跑道一样,整齐有序地沿山环绕。七山共同朝向月亮山,形成“七星伴月”的大地图景,远看疑是仙女绣出的锦绣绿毯铺在人间,令人叹为观止。

村干部说,下一步,他们除提升生态游、扩充红色游外,还将开辟山水风光游、茶作体验游以及美食推介游,让更多的人到坑头来。宁德市老促会挂点坑头村20多年,把推动坑头发展作为份内事,给予大力支持。最近,他们又把坑头村列入“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帮扶点,着力推动坑头旅游业发展。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江山,今朝更好看。”老区基点村的坑头,如今正阔步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坑头如同一幅画隐在霍童的大山深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瞻、旅游。美丽的坑头,也为“宁德好霍童”的“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