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宁德撤地设市20周年巡礼之县域教育成果篇——周宁县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侧记

2020-07-16 11:25 来源:宁德网

p1_s

▲开学第一天,纯池镇桃园村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和学生举行了升旗仪式 叶先设 摄

p2_s

周宁县职业成人教育学校全景图 黄起青 摄 ▲

p3_s

周宁职业中专新能源汽车实训室 王东东 摄 

p4_s

宁德网消息(记者 叶陈芬 通讯员 郑文敏 )一组数据展示了“十三五”以来周宁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城区新增学位4310个,有效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共投资5890万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投资2亿元建设职业成人教育学校;小学生人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6.767平方米;中学生人均教学及补助用房面积10.98平方米,均超出省均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38.82%……

数字是枯燥的,但最具说服力。从低矮瓦房到崭新的教学楼,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近年来,周宁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追求,以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补齐短板,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全县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依靠教育的力量,周宁将走得更加坚实有力、更加行稳致远。

加大投入 夯实教育之基

气派的教学大楼、漂亮的塑胶操场、宽敞的教室、舒适的宿舍、设备齐全的实训室……日前,记者走进周宁县职业中专学校新校区,发现一切都是“新”的面貌。

周宁县职业中专新校区位于狮城镇安后村的周宁县职业成人教育学校。职业成人教育学校占地面积132亩,含周宁职业中专、周宁教师进修校、周宁县电大。其中职业中专占地面积100亩,建有2幢教学楼、2幢实训楼、2幢宿舍楼以及1幢行政办公楼和1个食堂等,配备了400米跑道标准体育场,于去年8月份整体搬迁。

“周宁职业中专原来位于老城区,对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职业中专,原来的校园已经‘捉襟见肘’。随着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周宁职业中专必将迎来新的发展。”职专党支部副书记陈长华说。

搬迁至新校区,腾出来的原校区用来做什么?周宁县立足实际,整合职业中专、教师进修校、周宁电大三校原校区用于城区义务学校和学前教育的扩容布局调整。其中,职业中专原址改造升级后,摇身一变成为一所新的小学(狮城第三小学)和新的幼儿园(第二机关幼儿园)。

“狮城三小成立于2018年9月,招收一年级10个班,约500名学生,当时职业中专还没搬迁,于是我们就暂时和他们同用一个校园。直到2019年全面接管,目前在校生近800人。”狮城三小校长汤锡蹄告诉记者,为了让学校功能符合小学教学标准,该校投入近700万元进行改造提升,包括操场、卫生间、教室、功能室等,同时还添置了一批教学设备、电子设备等。

“腾笼换鸟”,焕出发展新活力。“狮城三小建成后大大缓解了城区学位不足问题。”周宁县教育局局长陈寿清坦言,周宁曾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加之前几年该县外出经商和务工人员受金融风波影响,纷纷举家搬迁回到周宁,人口的大量回流导致学位供给严重不足。

为缓解“入学难”,周宁县加大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保障力度,推进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全县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高于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016年-2019年学校建设及其他专项经费县配套资金投入比重逐年上升。

根据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等规划,周宁县科学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学校,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新增学位1170个;投入3062万元用于周宁八中、狮城三小、狮城一小等学校扩容项目建设,新增学位4310个,有效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近年来,共投资5890万元进行薄弱学校改造,建设校舍及附属设施项目32个,新建校舍面积18672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66250平方米,为24所薄弱校分批添置生活设施和教学设备。

同时,周宁县还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完小校以上的普通教室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并接入网络;5所独立幼儿园及狮城三小全部班级配备了触摸一体机;咸村中心小学建设了云电脑室及校园电视台;19所学校建设了常态化互动录播系统,实现便捷录制及城乡资源共建共享……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之灯

一位老师、一名学生、一间教室、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这是周宁县纯池中心小学下辖的一个教学点——纯池镇桃园村教学点,一所“一个人的学校”。

以前,这里是一所有100多名学生的完小,由于许多孩子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到外地就读,现在成了一个只有一名三年级女生的教学点。女孩由于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无法随外出打工的父亲到大的学校就读。针对该学生特殊情况,结合所在村落情况,周宁县特别返聘了退休教师谢世宝开展“一师一生”式教学,保障了义务教育“不丢一个人”。

“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周宁,像这样 “一个人的学校”共有3所。为推动控辍保学工作,周宁县组建了县、乡、村及教育部门共同落实控辍保学的联动机制,做好辍学儿童的摸排、劝返复学工作。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全县控辍保学工作部署会议,先后出台《周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疑似失学儿童情况核查和劝返复学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解决贫困人口义务教育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周宁县教育局关于调整周宁县“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明确部门职责,分解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节点,落实具体措施加强对疑似失学儿童的核查和劝返复学。

2019年,根据省教育厅下发的信息对比结果,周宁县需核实义务教育适龄儿童疑似失学66人,经核查,其中35人因户籍、超龄离校、重病重残、出国在外等原因给予扣除,实际应劝返为31人,已全部复学,并对重病重残无法随班就读的实施送教上门,成为全省第一批完成“仍辍学”学生为零的县(市、区)。

扶贫先扶智,发展教育是消除贫困的关键。

近年来,周宁县坚持以“精准扶贫、教育先行”为工作目标,聚焦教育脱贫指标,以精准实施劝返复学、精准拓宽资金渠道、精准落实政策宣传、精准实施助学举措、精准落实监督责任确保顺利实现脱贫攻坚,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从“上好学”到“学无忧”,周宁县严格按照省定标准落实各学段在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对就读幼儿园贫困户子女给予每年2000元助学金,对义务教育阶段在校贫困家庭子女落实“两免一补”,对普高阶段给予免学费并发放每年3000元的助学金,对高等教育阶段给予每年5000元以上并落实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寄宿学校“853”工程,在政府免费营养餐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天配套至12元的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和建档立卡、低保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天候免费“营养餐”工程;在落实省定资助政策的过程中,该县还针对政策没有覆盖到的部分,出台县级地方补助政策……

教育扶贫资助政策的落实,确保全县贫困家庭子女无一例因家庭经济困难原因而辍学,同时也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怀与温暖,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完成学业的信心和决心。

特色育人 打造品质校园

潺潺溪流绕村而过,沿溪两岸的明清古民居错落有致,溪中红鲤轻轻摆尾,荡起层层涟漪……浦源镇因鲤鱼溪而闻名,这条以展现“人鱼文化”著称的溪流是周宁县宝贵的旅游资源,也为邻近的浦源中心小学提供了独特的校本资源。

1994年,为了让更多的游客了解鲤鱼溪文化,同时也为学生打造相对独立的生态化学习空间,浦源中心小学组建了红领巾义务导游队。

每逢周末、节假日,鲤鱼溪景区总是游人如织,只见小导游们穿着学校统一配发的队服,戴着红领巾、校徽、太阳帽,佩戴扩音器,为游客讲解鲤鱼溪厚重的历史文化。

举重运动是浦源中心小学为学生打造的又一门特色课程。浦源中心小学举重队成立于2015年5月,之后被确定为周宁县少体校举重训练基地,开启“体教结合”模式,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举重训练很艰苦,但是小队员们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四年来,累计在国家及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70枚。去年2月,全国U14举重锦标赛在河北拉开战幕,令人惊喜的是,浦源中心小学代表队作为赛会唯一的乡镇小学代表队,摘下2金2银3铜,获得总成绩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

浦源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周宁县办特色教育的标杆和缩影。周宁县各中小学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各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结合周宁县域特色着力打造校园“一校一品”,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力争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为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珍惜土地的意识,周宁六中首创农耕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为营造人人品茶、学茶的氛围,周宁八中以“茶文化”为载体,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笃定的态度、从容的内心;作为传播文化的主阵地,李墩中心小学于2017年成立了校园北路戏社团,开展学唱北路戏、全校性(包括幼儿园)戏剧广播体操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热爱北路戏这一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项办学特色的实践和探索,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装扮得多彩斑斓,为他们开启了梦想的大门。

同时,周宁县认真做好体育工作,制定出台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具有校园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在各级各类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汤星强、浦源中心小学学生举重队各位队员等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运动会金银铜牌荣誉;参加市组织的足球、篮球比赛,狮城第二小学、周宁十中均多次告捷,丰富的校园阳光体育活动,让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均超省级要求。

一墙一壁会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我们相信,在各个学校精心铺设的道路上,孩子们必将向着他们多彩的梦想一路前行。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