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八都金垂《嵇侯详宪功德碑》发现与初考

2020-08-02 20:19

p2_s

中关于迁界记载

p3_s

 

余蒋氏节孝坊

p4_s

嵇侯详宪功德碑

张兴旺  文/图

金垂村,古代属宁德县六都(今属八都镇),是旧时宁德出县重要关口之一,宁德、福安两县往来的必经之路。在偶然机会下,发现一块清代的功德碑,它的发现对研究六都金垂渡、东墙渡历史和清代赋役制度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发现古碑

2018年3月,笔者前往金垂村,在村中黄氏祖厅门外水沟,发现一块作为桥引的长条青石,明显有碑足榫头的特征,立刻意识这是一块石碑,因石碑文字一面朝下,不能目睹其碑文。2019年11月20日,笔者再访金垂村,请五六位村民合力帮助翻转,才看见整个石碑全貌。

经清理碑面,发现碑文刻字尚保留完好,清晰可见。经测量,石碑长220cm,宽80cm,厚16cm。

这是一块立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镌刻金垂、东墙渡归金鳌渡户统办告示和嵇县令功德,由六都里排众捐资所立的详细宪功德碑。据金垂村里老人介绍,此碑原立于金垂渡头的余蒋氏节孝石牌坊侧,后被当地人移至今处。

经仔细辨认,碑文全文如下:

嵇侯详宪功德碑

奉宪饬拨金埵东墙二渡统归金鳌渡户办理记

宁德县正堂加一级嵇为乞苏偏累事,据六都里排韩廷辅、陈永隆等呈称:都内有金埵、东墙二处,地属孔道,各隔河水箭余,官设渡船以通利济。向有颗额支给,赋役全书可考。续因迁界裁革,展复后,遂责令辅等附近里民,随役供应,贫民典鬻若累难堪。见得邑东关外金鳌渡户现抽过客渡钱,利归一姓。辅等二十户,无辜驼赔金埵、东墙二处工食、船只。若乐示均,乞将二处小渡拨归金鳌渡统办,详宪勒石,利害归一,偏祜永杜等情。到县,即当查讯韩廷辅(原碑镌刻“韓廷轉”,应是“韩廷辅”笔误。)等,确有捐赔之苦,金鳌渡户实有抽傤之情。议将金埵、东墙二渡工食、船只拨归金鳌渡户统办,均其劳逸。时金鳌渡户亦情其统办三处船只、工食,投具遵依,确结前来。业经详明藩宪刘,转申抚宪赵,奉批如详,认充统办,即勒石各渡头,晓谕毋许复行派累都民,致于严究在案。续又奉抚都院卢、藩司张、粮道胡、州主冷檄勅勒石,永除民累。蒙此拟合镌石,以垂久远。俾六都里民世无赔累之苦,金鳌渡户得免争夺之由,则感沐列宪鸿仁,自与天地同其高厚,又岂但一时已哉。是以为记。

雍正拾叁年拾一月吉日,里排王林富、林起凤、周维新、阮黄昌、 曾彭福、韩谢辅、周立诚、林廷顺、林春旸、阮发仝立。

古渡口前世今生

在明清时期,金垂渡、东墙渡是宁德前往福安县和福宁府城最重要的渡口(金鳌渡以及五都也可前往),二古渡都在古六都内。两渡口路程相近,明代徐兴公由省城往福安时,在这里曾留下“东墙才问渡,一舸又金垂”的诗句。

其中金垂渡,位于霍童溪入海口处,在今金垂村口,福温古道重要水路,地理位置特殊,戚继光入宁抗倭,八千义乌兵也由此过渡,来收复宁德县城和剿灭盘踞在横屿的倭寇。明代廉吏福宁州人林爱民、著名学者谢肇淛等在此都留有诗句。而且渡口所在的金垂村,历史悠久,为宋代进士郴州教授陈宋辅、武举正奏黄裳、学者黄履翁的故乡。

再有东墙渡,在七都溪入海口处,今104国道七都桥头一带,原属六都,今属七都镇七都村,旧设有东墙公馆与东墙土堡。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两个古渡口早已不见往昔的影迹。

碑中提到的另外一处渡口金鳌渡,亦称青云渡,即在县城东门外金鳌桥下,水路客运主要通往福宁府城一带。旧时渡口船只云集,诗人题诗宁川十景“鳌桥舣棹”。如今,东门兜(八一五路与环城路交界处一带)一带已不能通船,但依旧有船头街、霍童埠头地名留存,我们只能以此窥探旧时水运繁华之景。

古渡风云

据史载,清初反清势力郑成功活动于沿海各地。为了断绝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联系,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颁布强制迁徙滨海居民的政策,即“迁界令”;同年九月十八日福建开始迁界,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才正式展复。

宁德邑都是滨海县城,六都诸里也是滨海之地,金垂、东墙二渡因为是水路,当时一度萧条。迁界期间,沿海诸民多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宁德沿海某姓族谱中还记载由于迁界而“田地沧海,房屋回禄,日无鼠粮,夜无安枕,四方逃窜,八路求食”之惨状。

金垂、东墙二渡属官渡,自设立以来,所有工食、船只等事务一直是由宁德县公出,并且可查证(《宁德县志》卷四《赋役志·粮税·旧址·年例》:西溪、铜镜、东墙、金垂、青岩、北溪、兰田、西陂、莒州、所前等渡渡夫十一名)。而东门外金鳌渡户则是收取渡钱以填工食、船只等费用。之后随着迁界政策的结束,地方政府则责令附近里民担负供应金垂、东墙二渡工食、船只修造等事,因贫民难以支给钱粮,典卖家产以填赋役。六都里民不堪此负,有里排韩、陈等陈情到县,乞将金垂、东墙二渡工食、船只拨归于金鳌渡户统一经营,免除六都里民捐赔。经过县、州(府)、省三级审示批准,民众恐官府口说无凭,于是合资勒石,在各渡头立碑,革除六都里民无辜捐赔之捐赋。

在乾隆版《宁德县志》中对金垂渡和东墙渡仅载“凡修造渡船等事,俱系金鳌渡船户兼管办理。”金鳌渡中仅记载金鳌渡原为官学捐资设渡,原来有两船公,“不知何年私卸于邑民阮云海”。雍正七年,阮云海“请纳税银十二两”。乾隆元年“售其半于谢光禧”。此后“阮谢二家分管矣”。此碑记载也弥补了《宁德县志》对于这段历史的空白。

功德何人

“嵇侯详宪功德碑”,那么“嵇侯”是谁呢?经考证,嵇侯名岳延,浙江湖州德清县生员,雍正十年(1732年)至乾隆七年(1742年)任宁德知县。嵇县令得此民情,详查之下,上报省府、州府,才批示同意的。

文中提及的诸宪,“抚宪赵”即赵国麟,山东泰安州人,雍正八年(1730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福建巡抚。“抚都院卢”即卢焯,奉天府镶黄旗人,雍正十二(1734年)年至乾隆七年任福建巡抚。“藩宪刘”,即是刘藩长,山西洪洞人,雍正十年(1732年)至雍正十二年任福建布政使。“藩司张”即张廷枚,正红旗佐领,雍正十二年至乾隆元年(1736年)任福建布政使(清乾隆二十一年徐景熹主修《福州府志》卷三十《职官》)。“粮道胡”,即胡宗文,江西抚州金溪人,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雍正十二年任福宁粮驿道。“州主冷”即冷岐晖,雍正十二年任福宁州知州,江苏嘉定县人,同年福宁州升府,代理福宁府通判(清乾隆二十七年李拔主修《福宁府志》卷十五《秩官》)。

民众感怀省、府、县三级官员重视此事,为民除累减负。勒石详细陈述告示以及感恩他们的功德。

何为里排

清代沿用明代赋役法。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的十户为长,共甲长十人,剩下百户,每十户为一甲。每年轮流由里长一人与甲首一人,催征租税;十年轮一周,叫做排年。某一年轮值充当里长的人,称“里排”。故碑文末所列“里排”十人,应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当年轮值的六都十里里长。文中提及里排“韩廷辅”“陈永隆”文末并未列名,应该是此前轮值的里长。

此外,根据官员任职时间与里排轮值,此案件经雍正十二年到雍正十三年才正式结案,碑文中提及福宁州时期官员是正常现象,勒石立碑时,已从福宁州升为福宁府。

金垂渡这块“嵇侯详宪功德碑”是现存唯一关于金垂渡、东墙渡的碑刻,它的发现对研究六都金垂渡、东墙渡历史和清代赋役制度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