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宁德新闻

牢记嘱托 走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2020-08-04 16:44 来源:宁德网

 

p1_s

▲寿宁县下党乡致力扶贫攻坚,由当年的穷山乡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脱贫发展之路。 特约摄影通讯员 缪福森 摄 

p2_s

▼毗邻沈海高速互通口的福鼎市硖门乡柏洋村着力乡村振兴,二○一九年实现村财收入七百二十五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二点九万元,被评为“全国小康明星村”。 本报记者 徐烽 张文奎 摄 

p3_s

▲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是连家船民上岸定点安置地。昔日在海上漂泊、居无定所的连家船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上岸定居、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徐烽 张文奎 摄

p4_s

 

 ▶被誉为“中国菇业之源、世界菌业之窗”的古田县,不断助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p5_s

◀位于三都澳白基湾海域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示范区,新型渔排整齐排列。我市着力实施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促进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助推沿海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李民雄 摄

▲周宁县立足高山生态优势,围绕“8+1”特色产业,因地制宜走高山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该县高山冷凉花卉、高山生态果蔬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徐烽 张文奎 摄

▲柘荣县大力实施太子参产业振兴计划,推广太子参规范化种植,促进全县农民增收。今年柘荣太子参再获丰收,预计产量可达4000多吨。 游松柏 摄

▲7月15日,央媒省媒采访团来到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示范区采访,这里还配套建设了海上餐厅、海上民宿等渔旅融合的新项目。霞浦县着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滩涂摄影、休闲度假等旅游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徐烽 张文奎 摄

▲屏南县龙潭村成为全国各地美院、艺术机构学子写生的胜地。该县通过文创引领乡村振兴,复旦大学、中国美院等院校在屏南设立教学基地,专家团队、驻村创业者纷至沓来。 本报记者 王志凌 摄

崇山之间,瓜果飘香;碧海之上,渔民欢歌……过去一年,闽东青山绿水间,“乡村振兴”成为最响亮的声音,希望的田野上释放着无限动能。

一年来,我市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精神的指引下,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努力走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不仅让广大闽东乡亲“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也激活了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产业富民,奔向小康。我市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头号工程”,按照“五化”思路,推动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提质增效,2020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4.36亿元,比增3.5%。

人才汇聚,迸发活力。我市大力实施乡村人才集聚工程、乡村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乡村人才精准服务工程、乡村人才环境优化工程等“四大工程”,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四篇文章。2019年省、市两级共投入5158.9万元,用于支持各类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实施。

文化铸魂,自信逐梦。我市坚持以“闽东之光”点亮乡村振兴之路,深入实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三大工程,着力建设文化底蕴深厚的魅力乡村。今年共梳理2020年及“十四五”重点在建文旅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172.1亿元,预备项目50个、计划总投资363.5亿元。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生态高颜值宁德,擦亮乡村振兴最美底色,做到保护与修复同步、整治与提升并举、生态与发展共赢。目前,全市2137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改厕改水任务,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7.01万户,并推动改厕改水向自然村延伸。

组织引领,凝聚合力。我市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八个行动”,着力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实现市县领导、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306个产业薄弱村全覆盖。2019年10月至今,第一批28名市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共筹措各类帮扶资金4640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01个,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214个。

宁德网 记者 叶陈芬   

责任编辑:刘宁芬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