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山歌念海经 脱贫攻坚有底气
葡萄成为福安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周宁发展特色高山生态蔬菜。
蕉城虎贝发展特色果蔬
。
柘荣农民收晒太子参。
林下养殖风生水起。
▲
园区经济发展,促进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通过海洋养殖综合整治,建起新型的海上田园。
蛏等水产养殖产业,让沿海群众增收。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徐烽 张文奎 图/文)眼下,福安万亩葡萄迎来了丰收季,多年培育的葡萄产业如今成为脱贫户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市脱贫攻坚事业始终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唱好“山海田经”,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着力打好“特色牌”。在谋划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中统筹考虑贫困群众和贫困乡村的辐射带动,着力通过“干部挂、企业带、资金扶、技术帮”等开发性措施,让群众搭上“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增收“快车”,让产业特色带来的经济效益、品牌效应、增收效果惠及广大贫困人口。近年来培育形成的食用菌、太子参等一批特色产业,带动古田、柘荣等县域内60%以上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在福安赛岐、福鼎点头等特色产业强镇,更是出现了贫困群众“家家一亩葡萄园、户户一丘白茶林”的带动效应。
着力唱好“融合戏”。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鼓励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尝试发展农产品加工。寿宁县下党乡发展“互联网+生态茶园”,创新了“定制茶园”模式;屏南县双溪镇的“乡村游+农民油画”,走出了“文创扶贫”路子;宁德有一大批有知识、有胆识的群众实现了“从泥腿子到跑运输,从扛锄头到敲键盘”的转变,拓展了增收路子。
着力扶好“小农户”,做到“缺什么就帮什么”。面对贫困缺资金、缺技术、缺想法等困难,我市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全市每年统筹1.5亿元以上产业扶贫资金,做到精准帮扶到户,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累计为贫困户贷款9.1亿元、覆盖率达56%,每户都能落实信贷资金3至5万元。引导各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电商+农户”“定制种养”等方式,带动群众发展生产。此外,还发动干部、单位、工会和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利用“朋友圈”“亲友团”帮助打通销售渠道,加快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