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 播撒科技星火 助力农村脱贫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郭晓红)他们,奔走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他们,活跃在扶贫开发前沿,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强劲动力……在我市脱贫攻坚战场上,有这么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他们是播撒科技星火、引领农村脱贫致富的科技特派员。
如今,闽东徐徐展开一幅幅丰产丰收的美丽画卷,均离不开他们的“奋笔描绘”。
科技兴农 促产增收
葡萄成熟,农民喜迎丰收。盛夏时节,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千亩葡萄园内,“甜蜜果”挂满枝头。几乎每周,张富民都会到果园里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张富民是福安市首批科技特派员,也是农业科教站站长。多年来,张富民在农技的推广、宣传上孜孜不倦,走进田间地头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为果农讲解技术,并实地指导果农种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福安刚引种葡萄时,种植中容易感染真菌,产量和质量无法突破。2003年,张富民首次提出避雨栽培技术并进行推广,是福建省第一批引进台湾葡萄专用套袋技术,为此,福安果农年增收800万元。“今年葡萄的产出要比去年提高了20%,这与他的指导分不开。”象环村科技示范户陈堂生说。
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在我市,像张富民这样扎根黄土地的农技专家,把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生产理念带给农民,促进科技创新与农民的“零距离”对接。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人才往基层一线流动,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等限制,不拘一格选派科技特派员,满足基层不同层次的技术服务需求,推动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科技特派员围绕乡村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宣传、扶持、服务等手段,到乡村开展产业技术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2014年以来,全市共向6个扶贫重点县选派科技人员287名,为受援地引进项目83项,有效带动4954户农户实现脱贫增收;帮助乡村引进新品种443个,示范推广新技术243项。
如今,我市建立起科技特派员工作长效机制。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1635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三农”一线和扶贫开发前沿,服务茶叶、食用菌、水产、果蔬、中药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有力提升了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和精准扶贫脱贫。
科技扶贫 点“绿”成金
走进福鼎市贯岭镇山间地头,目之所及皆是成片的栀子林,目前也将迎来栀子果的收获季节。但以前,福鼎栀子产量不高,加工方法落后,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
2000年初,曾担任福鼎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负责人的孔悦平只身前往江西、四川等栀子主产区考察,引进12个主栽品种到福鼎进行种源试验,同时对闽东的栽培品种进行选优,进而研发出“分关1号”品种。如今,福鼎市栀子种植面积近10万亩,年产鲜果6万多吨,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金锭子”。
多年来,与孔悦平一样,一批又一批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的广阔舞台上,把农业科技成果落到大地上、把科技服务送到山间地头。他们充分发挥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作用,有力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今年,我市选派303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服务,重点服务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和306个产业薄弱村,带动县、乡千名科技人员在基层开展创业和技术服务。
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同时,我市还进一步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为科技特派员开展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市财政每年统筹1500万元,对市级科技特派员牵头负责的产业、科研、示范项目进行补助,安排500万元用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生活保障以及管理、培训、宣传、表彰、绩效奖励。
县、乡两级还将分别依托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并明确一名科技特派员为工作站站长,统筹协调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开展技术服务、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创业活动,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全覆盖。目前,有130名县、乡工作站站长已选配到位。
多年实践证明,持续深化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活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了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各类要素向基层汇聚,不仅提升了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也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和精准扶贫脱贫。”宁德市科技局局长颜谋元说。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