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成果 筑牢乡村基石
下党新貌 王志凌 摄
宁德网消息(叶陈芬 吴继华)
全市77.5万人实现脱贫,现行标准贫困发生率降至0,“十三五”以来,全市7.2万现行标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全面脱贫、4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退出”脱贫任务……一连串数据彰显出30多年来我市扶贫开发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成果需要扶上马送一程。如何建立长效增收机制让脱贫户走得更远?如何巩固贫困村脱贫成果,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如何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8月4日,市政协召开四届十六次常委会议,来自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围绕“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协商议政、献计献策。
持续发力 脱贫攻坚硕果累累
“先调研,再建言”是市政协召开协商会议、专题会议的传统,此次也不例外。5月以来,由市政协副主席林寿带队,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及市直单位有关人员,先后赴霞浦县、柘荣县、周宁县、古田县开展一线调研,实地查看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15个项目,与县、乡、村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村创业能人深入座谈,全面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并赴三明、漳州等地学习考察。
经过多次调研,调研组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坚持精准方略、强化精准施策,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在脱贫目标上,实现底数全部“清零”。全市7.2万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退出”,贫困村村财收入平均达13.9万元,增长26.3%;村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顺利实现“摘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民生保障水平有效提升。
在脱贫增收上,实现收入快速增长。2019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2680元增长到13130元。培育形成了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业“8+1”特色产业,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每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亿元以上,扶贫小额信贷贷款额近10亿元,因人因户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实现96%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都有产业就业增收项目,培树了寿宁下党“扶贫定制茶园”、福鼎赤溪“旅游扶贫”等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在脱贫保障上,实现政策有力有效实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千方百计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2016年以来,完成造福工程搬迁12758户50268人;仅2019年就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补助5268万元、3.77万人次,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19921笔、1.45亿元;2019年,我市享受叠加保险15636人,报销比例达92.37%,进一步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实,让贫困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在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我市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今,“8+1”特色产业风生水起、乡村人才力量汇集、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党管农村持续推进……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蓬勃发展,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图景正在三都澳畔徐徐展开。
对症下药
精准献策补足短板
虽然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呈现“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的良好开局,但委员们在调研中,还是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
首先,从群众返贫风险上看,依然存在短板。虽然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脱贫退出,但部分贫困人口脱贫基础不够牢固,特别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一些脱贫人口的就业、产业和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他们的收入水平降低,存在返贫风险。同时少数贫困户自身发展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想法,思想上还没有做到真正“脱贫”。
其次,从扶贫政策制度实施看,依然存在弱项。“一是农业经营主体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不够完善;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滞后,部分村集体资产闲置;三是疾病、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是威胁贫困人口的最大风险。” 委员们一一指出政策“痛点”。
最后,从要素投入保障上看,还存在人才紧缺、设施薄弱、资金不足等瓶颈,都制约着乡村的发展。
针对问题、对症下药。面对即将到来的后脱贫时代,调研组建议要注重精准扶贫和脱贫问题研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和理论的总结研究、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加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等举措,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
乡村振兴,要“财”气更要“才”气。调研组认为要重视解决农村人才问题,建强乡村人才队伍。要多层次培养“新农民”、多渠道引进“新村民”、有效发挥农村“六大员”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农村医疗保险和农业保险是拧紧防贫的“保险阀”。在防止因病因意外事故致贫返贫方面,要不断提升农村医疗保险实效,并且积极鼓励保险机构根据贫困人群实际,开发小额人身保险。在进一步提升农户发展产业抗风险能力方面,在我市现行的产业扶贫保险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涉农保险覆盖范围和保障范围。在营造推进保险扶贫的良好环境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相应采取代缴或补贴一定比例保费、鼓励更多的保险机构参与到农村扶贫工作中来、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和保险常识宣传等方式,促进保险扶贫政策的落地落实。
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为此,调研组建议要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挖掘村集体增收潜力。通过盘活农村“沉睡”资源、积极创造土地流转的良好环境等方式,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同时在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以农民主动参与为基本方式,对资产清理、成员认定、股权设置以及历史债务化解等重大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将基本选择权交给农民。
此外,调研组认为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坚力量,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指导服务,培育和发展好农民合作社,将更多的农户拉进致富链条。
集思广益
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目前,全市仍存在群众返贫风险短板、扶贫政策制度实施不到位等问题。”8月4日,在市政协四届十六次常委会议上,市政协主席兰斯琦表示,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广泛宣传,引导社会各阶层、各界别,坚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决心,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园添砖加瓦。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群众生活消费模式改变,线上消费明显增多。在宁德,发展农村电商,不但可以带动全市“8+1”特色农产业优势,保证农民增产增收,而且可以实现农民自身“造血”常态化,避免后脱贫攻坚时期出现返贫致贫现象。
为此,市政协常委陈思文建议,尽快建立一个电商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形成宁德电商信息“洪流”;同时,积极破解电商物流贵和物流难两个问题,打造宁德产品品牌、电商知名品牌和人才直播基地平台。
村财收入是服务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发挥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障。市政协委员张亚坤建议要选好头雁、带好班子增村财;要绿色引领、振兴产业增村财;要挖掘资源、统一规划增村财;要创新管理、集聚发展增村财。
针对宁德市薄弱村产业发展存在基础条件差、种植规模小、三产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市政协常委李锋认为,要进一步提升装备水平、夯实产业基础,挖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盘活闲置资源、激发产业活力,推动返乡创业、助推产业兴旺,拓宽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
委员有所呼,部门有所应。会上,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也立足自身工作职能,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通报了推进落实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政协委员作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面对新的形势任务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广泛联系和动员各界群众,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回信一周年,积极开展宣传宣讲活动,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和‘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坚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决心信心,最大限度地汇聚夺取疫情防控和助推脱贫攻坚双胜利的共识。”市政协主席兰斯琦强调。
市委副书记曾智勇指出,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要在抓实产业扶贫上持续发力,要在健全体制机制上持续发力,要在强化工作保障上持续发力,抓好责任落实,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吸收政协委员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刘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