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勤劳手 推开幸福门
宁德网消息(记者 龚键荣 通讯员 杨远帆 李燕)连日来,古田县吉巷乡长洋村秋高气爽,贫困户徐孝裡建于山林的银耳菇房飘出菌棒特有的香气。眼下正值新一批银耳的发菌管理期,徐孝裡一刻也不敢懈怠,只为了下半年有更好的收成。
春秋两季是银耳种植的最佳时期,也是古田菇农最忙碌的时候。现年44岁的徐孝裡“转型”菇农不过4年时间,却凭借着勤劳的双手,不仅实现脱贫,还成为村里的种植能手。可回想起之前的生活重压,徐孝裡感慨良多。
徐孝裡一家共8口人,父亲因中风长年卧病在床,母亲老迈,妻子身子不好。夫妻俩除了膝下的两个幼女,还要抚养一对侄儿侄女。作为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徐孝裡扛起了重任,或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可收入并不稳定。
2016年,缺乏生产资金的徐孝裡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小额信贷、医疗、子女教育等精准扶贫政策。在镇、村扶贫干部的引导下,徐孝裡依托吉巷乡食用菌产业链和长洋村的高海拔优势,将免息小额贷款投入银耳种植。
银耳怕热,古田县的低海拔地区在每年4月至8月一般不适宜种植银耳,长洋村由于海拔较高、天气凉爽,形成了错峰生产的优势。多亏有了村里银耳大户的技术指导,徐孝裡当年试种即喜获丰收,成功脱贫。
备受鼓舞的徐孝裡在此后几年逐步扩大生产,他就地取材,利用家乡的毛竹、树木、蕨草等材料,共搭建起10间既经济又适合本地种植的菇房,一年可种植3个批次共18万筒银耳,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靠着志和勤,徐孝裡不仅摘掉“穷帽”,还挺起了腰杆子。他的长兄早年因病离世,大嫂改嫁远方,侄儿、侄女便随着他长大成人。在村里崇学重教风气的影响下,徐孝裡十分重视侄儿、侄女的教育,他坚信“教育能改变命运”。
“以前家里条件差,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好在侄儿、侄女都很争气,现在一个留在部队守卫国家,一个考取了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给两个妹妹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徐孝裡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责任编辑:陈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