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阳
□ 何奕敏
中秋之后,时序进入农历九月,风物不似昔时,凭添几分冷寂。窗外的植物尚还青碧,却也减了葳蕤之气,显出一些老色来。想着在这花叶相遇的途中,你我只是见证者,就如发间悄然而至的白发,是岁月中饱含的一缕辛苦泪滴。其实,农历九月还有一个美好的名字,叫作“菊月”。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金灿灿的菊花绽芬吐翠,傲霜怒放,彰显出生命的坚贞与高洁。那昂首恣肆的姿态,让大地变得分外迷人。
寒露过后,九月初九重阳节就来了。古代中国对数字的称谓颇为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脑海中记忆最深的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在看到秋菊盛开的瞬间被激活。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已经定格成了对远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重缩影。分隔的离人,那殷殷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似乎能够凭借登高缩短了彼此之间时空上的距离。
重阳节自古以来民间就有登高望远的习俗,所以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究竟因何而起?对此,历来说法不一,众说纷纭。不过“桓景避难”之说比较普遍: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中有大灾,必须马上离家,让全家作绛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除。”桓景完全按照师父的话去做了,九月初九那天,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傍晚回家,却见家里的鸡犬牛羊都死了。从此之后,人们每到九月初九就纷纷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灾呈祥,代代相传,逐成节日风俗。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由于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年轻人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寓意家里老人高寿,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我国就有将重阳糕和菊花献给老人的传统习俗。到了如今现代社会的重阳节,各级老年协会都会给老人发放慰问金,并组织他们参加歌咏、舞蹈、书画、表演等有益身心的游园庆贺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真正分享和谐社会带来的祥和与温暖。
门前,四季桂已开得纷纷扬扬,一阵风过,满城花香。四季桂是桂花中最普通的一种,一年开好几季,金桂银桂一年只开一季,桂花还有丹桂、紫桂等。四季更替,总说日子似水,无波无痕,却原来每一个日子都是不同的。丹桂飘香,秋风萧索,万物自来都是相辅相成,有得必有失。
习惯了花开花落,四季轮回,习惯了云舒云卷,日月交替。我感觉自己已经能够安然地看待那些淡去的故事,只要还能为自己保留一份最初的感觉即可。再也不怕岁月神偷掠走那些记忆的七彩宝石,再也不怕岁月急流冲淡那些甜蜜的回忆滋味,只要留取最初的感觉就好。不知在哪里见过这种说法:“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七秒过后便完全忘却。”难怪有那么一句典故:相忘于江湖。七秒时间,只是两尾鱼各自朝着不同方向摆尾的瞬间。难不成那样容易就把自我淹没在无尽的江湖中,把一切恩怨过往转瞬既忘?
我倒是觉得,没有回忆的日子挺可怕的。因此,我不想做鱼,我害怕在没有记忆的时光里重复着曾经的过往,自己却浑然不知,浪费光阴,浪费生命。也有人说,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我却觉得这话有点像“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差异。
这样漫无目的想着,一回首,案头上那盆文竹似乎蒙了一层白灰,正要吹弹,却发现原来那是一朵一朵小小的花。那花甚是细致,浅浅淡淡,不张扬,也无花香,有些松针浮果的品相。原来文竹开花是这样的寂静无声、毫不起眼,绿意朦胧又隐蔽文雅,让人心安。
想来,这世间,繁华散尽之后并不只有一地的荒凉,总有那淡淡的回忆随着记忆的暖风携香而来,如此刻鼻翼中闻到的淡淡桂花香。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