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谱新篇——宁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在宁德中铜东南铜业产区,工人们正在运输刚生产的阴极铜。据悉,前三季度,我市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4.6%,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6.4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高达123.2%。闽东日报记者 徐烽 张文奎 摄
宁德网消息(记者 张文奎 叶陈芬)衢宁铁路成功通车、时代一汽顺利投产、“双百项目”攻坚正酣、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全面小康大步迈进……今年以来,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种种压力和挑战,宁德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前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疫情危机之下的定力和动力,来自于多年弱鸟先飞积攒的经验和基础。今年是宁德撤地设市20周年,20年来,全市干部群众始终传承和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勇敢踏上跨越赶超新征程;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不断谱写闽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
山海画廊,人间福地。多年来,宁德人民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和“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华美乐章,由封闭落后、积贫积弱的边缘老区昂首阔步成为生机勃勃、宜业宜居的海滨新城。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宁德,山海画廊展新姿。
城市越来越大,风景越来越美,成为在宁德安居乐业居民的共同评价。宁德城镇化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5.8%提升到57.6%,城市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供水普及率提高到99.25%,燃气普及率达98.27%,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4.77%,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32%。
历届市委、市政府高站位布局、科学规划引领,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心城市由单一纵向发展转变为纵横方向共同发展,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60平方公里。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环东湖慢行道上就能见到休闲锻炼的市民,城在水边、城映水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跃然纸上。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兰溪公园、镜台山公园、赤鉴湖公园、高速桥下绿化、金马大桥立体绿化、闽东路林荫道绿化提升工程等一批绿化项目的完工,使得人居生态环境越来越清新舒适。城市园林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由 307公顷增加到1359公顷,园林绿地面积达1271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40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 4.3平方米增长到15.2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7.48%增长至41.16%,城市建设各项指标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绿地生态系统。宁德市于2014年9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环东湖区域生态景观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座宜业宜居的滨海城市已经形成。
城市之变日新月异。市民陈先生是锂电新能源产业的一名企业员工,每天早晨驾驶新能源汽车从宁德南上高速,10分钟后从宁德北互通下高速便能到公司,且全程免征。随着电动宁德加快推进、5G网络全覆盖,一个互联网、电动化的现代城市正在崛起。
全球领先的主导产业
10月以来,锂电巨头宁德时代不断吸引业界眼球:与上海交大签署协议共建清洁能源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助力“闽江之星”电动首航……“宁德时代”,如今已经成为“宁德智造”金名片。
宁德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通过引进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上汽、青拓、中铜等一个个“金娃娃”项目,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构建起了支撑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四梁八柱”。我市先后制定出台《宁德市促进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七条措施》《宁德市促进冶金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六条措施》等产业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扩展了足够的制度和政策空间,不断吸引“金娃娃”高度聚集,成长壮大迈入“加速期”。
高质量产业由高科技支撑引领。除了宁德时代,青拓集团全球首创的RKEF与AOD炉双联法冶炼不锈钢工艺的全新技术;上汽宁德基地国内最大跨度机运系统可以适应从两座A00级到七座全尺寸SUV/MPV共线制造,同时可以实现传统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新能源车共线制造;中铜东南铜业为行业公认全球5家“双闪炼铜”企业之一。
走进上汽宁德基地,生产热度扑面而来。竣工一周年暨60JPH量产爬坡大会、举行新车试驾活动、上汽乘用车新能源汽车推广交流会……这是技术高度成就的发展热度,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4.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四大主导产业的支撑拉动不可小觑,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4.6%,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6.4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高质量,不仅体现在各个单项冠军的实力上,更体现在产业集群的同频共振上。近年来,我市紧抓四大主导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协同性,深度梳理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全产业链布局、高精准定位,推动四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四大主导产业呈现出延链补链壮链、集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我市成功对接引建青美新能源材料产业园、格林美循环产业园、三祥锆镁合金等项目基础上,随着正威、福浦、嘉元等项目的落地,我市四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实现打通,从镍、钴原材料提取到正极材料、铜材料、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制造以及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闭环产业链全面形成,初步构建了龙头支撑有力、产业链有机衔接、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四大主导产业全域布局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深秋时节,跨越山海,处处感受到宁德大项目大干快上的勃发脉动,四大主导产业引领,形成实体经济全域产业圈。
近年来,我市推动四大主导产业链项目向各县(市、区)延伸拓展,实现产业链项目在所有山区县域全覆盖,加快构建有机融合、串联山海、持续扩大的产业生态圈。出台《深入实施山海协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调动县域间山海协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沿海和山区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共谋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壮大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
金秋时节,徜徉闽东山海,会发现众多乡村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活力无限、风光正好——
在屏南县漈头村,“龙漈花海”正迎来最佳观赏期,350亩、100多种菊花绚烂绽放、美不胜收。花海不仅拉动了当地鲜花销售,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更为屏南乡村旅游增添新彩,每逢周末,日游客量突破一万人次。
在古田县杉洋镇,书院中的朗朗书声、练武场上老人孩子的挥汗如雨,勾勒出一个文武小镇的清晰轮廓。2018年,杉洋镇启动“文武古镇·耕读人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本着“还原旧貌、打造精品、凸显特质”的原则,守护“文武魂”,留住故乡韵。
(下转第8版) (上接第1版)
在福安甘棠镇观里村,最抢眼的莫过于一幢幢崭新的连栋乡村别墅。作为老区基点村,观里村群众不等不靠,充分发挥村子地处平原、毗邻镇区的地理优势,劳务输出就业及大力发展茶业,大步迈上了发展致富之路。如今,这里已是远近闻名的茶苗专业村,去年,仅此项人均增收1.2万元……
产业发展绿色高效、乡村环境优美宜居、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立足实际,大力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统筹谋划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三农”工作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带动“钱”景好。我市着力念好“山海田经”,把产业布局“念准”,把“五化”理念“念深”,把挂钩帮扶“念实”,把配套保障“念优”,大力发展“8+1”特色产业,建设产业支撑强劲的富裕乡村。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0.16亿元(其中八大特色产业比重达93.5%),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04元;全市接待游客38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37亿元。
生态宜居景色新。我市通过积极实施“一革命四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第一批工程、“清新水域”工程、“清洁土壤”工程、“洁净蓝天”工程等,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截至目前,全市2137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改厕改水任务,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7.01万户,并推动改厕改水向自然村延伸。
雁归凤来聚能量。我市大力实施乡村人才集聚工程、乡村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乡村人才精准服务工程、乡村人才环境优化工程等 “四大工程”,做好“引、育、用、留”四篇文章,切实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市县领导、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306个产业薄弱村全覆盖,打造出一批批乡村振兴生力军。
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宁德干群将牢记嘱托,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责任编辑:陈秋凤